区别于传统纳米孔测序的静态靶向模式,英国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团队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利用了适应性采样技术,通过缓解微生物群落成员之间和内部的覆盖偏差,从而改善了变异识别。例如,1% 丰度物种中的低覆盖位点减少 87.5%,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增加 12.5%。这一策略不仅提高了低丰度物种的覆盖深度,也增强了检测灵敏度与变异识别的准确性 [1]。
适应性采样技术与传统靶向测序技术有何区别?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适应性采样技术,Oxford Nanopore 将于 2025 年 9 月 24 日开展线上讲座「适应性采样技术:纳米孔测序中的灵活靶向与实时选择」,特邀深耕该领域多年的蒲子婧博士与覃振东博士,在线分享适应性采样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并深入探讨适应性采样技术在药物基因组学、遗传性癌症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现在报名观看直播,还有机会赢取小米背包、雨伞、手提包、笔记本等惊喜好礼~
▼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参与直播▼
精彩内容抢先看
1
颠覆传统:适应性采样的技术内核与独特性
拆解适应性采样的底层逻辑,阐明纳米孔设备如何实时进行碱基识别与比对,并动态决定 DNA 分子的测序与否,揭示其无需 PCR 即可实现靶向富集的革命性原理。
深入探讨适应性采样的数据质控与富集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帮助您从机制上优化实验设计。
2
灵活高效:适应性采样的工作流程与应用生态
聚焦肿瘤学、遗传病、微生物组等关键领域,介绍如何利用该技术快速锁定致病性结构变异、检测融合基因及病原体快速鉴定,为您提供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的完整解决方案视图。
▼点击下方海报,报名参与直播▼
内容策划:沈佳钰
内容审核:李琳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