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7岁的男人,单骑逃到城下,城门紧闭,守将是自己人,却拒不开门。
追兵已至,无路可逃,他抬头大喊:"来!与汝开国公!"主动迎向敌人的刀锋。
这个被誉为"项羽再世"的猛将,就这样结束了传奇一生。
——《壹》——
豪门恶少的另类成长
公元501年,河北景县,渤海高氏,北方豪族,高翼身为东冀州刺史,手握重兵,按理说,这样的门第,子弟应该饱读诗书,温文尔雅。
高敖曹偏偏不是,他拒绝读书。
老师严加管教,他直接顶撞:"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当老书士?"这话让所有人震惊,一个世家子弟,公然蔑视读书。
在那个门第决定一切的时代,这简直是离经叛道。
但高敖曹不在乎,他有更疯狂的想法,十几岁开始,高敖曹就跟着大哥高乾四处劫掠,倾尽家产,召集剑客,乡里百姓见了他们,个个胆战心惊。
这不是普通的恶少行为,这是有组织的武装集团。
高翼看着儿子的所作所为,既愤怒又无奈,他经常被关进监狱,只有遇到大赦才能出来,但他心里清楚,这个儿子不简单。
高翼对人说:"这孩子要么让我灭族,要么光宗耀祖,绝不会只做个州中豪杰。"
一语成谶,高翼死后,高敖曹为父亲修建了巨大的坟墓,他站在墓前说:"您生前怕死后没人给您添土,现在您知道我的本事了吧。"
这句话里有孝心,更有狂傲。
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高敖曹兄弟看到了机会,他们在河济地区聚众起事,接受葛荣的官爵,屡次击破北魏军队。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地方恶霸。
他们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但很快,形势发生变化,高乾与孝庄帝元子攸有旧交,决定投降朝廷,高敖曹被封为通直散骑侍郎,武城县伯。
从土匪到朝廷命官,仅一步之遥。
——《贰》——
十骑破千军的传奇诞生
尔朱荣不信任这对兄弟,先叛后降,动机可疑,他下令将高氏兄弟免职,流放回乡,高敖曹心中憋着一股火,但他在等机会。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机会来了。
尔朱荣被孝庄帝诱杀,高敖曹获释,尔朱家族四处起兵,围攻洛阳,孝庄帝亲自到大夏门指挥抵抗,高敖曹二话不说,披甲执戈,冲向敌阵。
这是知恩图报,更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孝庄帝看到这个刚刚获释的囚犯,竟然拼死为自己作战,深受感动,他任命高乾为河北大使,高敖曹为直阁将军,临别时,孝庄帝送他们到黄河边。
举起酒杯,指着河水说:"你们兄弟是冀州豪杰,能让士卒效死,京城如有变故,可为朕支援。"
高乾流泪接受诏命,高敖曹却拔剑起舞,发誓为皇帝效死,这个场面震撼了所有人,公元531年,消息传来:洛阳城破,孝庄帝遇害。
高敖曹在信都起兵,他要为死去的皇帝报仇。
殷州刺史尔朱羽生率五千精兵突袭信都,情况危急,高敖曹来不及穿戴盔甲,只带了十几个骑兵就冲了出去,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
十几个人对五千人,这不是勇敢,这是找死。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目瞪口呆,高敖曹手持马槊,左冲右突,槊锋所指,敌军披靡,一个人冲散了整个军阵。
援兵赶到时,五千敌军已经溃不成军。
消息传遍天下,人们开始称他"项羽再世",这不是恭维,这是对他武力的真实评价,《北史》记载:"昂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
高敖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不是文官,不是政客,而是战神,公元532年,韩陵大战,高欢与尔朱兆决战,高欢想给高敖曹配备一千鲜卑兵,高敖曹断然拒绝。
"我的汉军训练已久,战力不输鲜卑,如果混编,胜了争功,败了推责。我只要汉军。"
这句话暴露了他的民族意识,在胡汉混杂的时代,他坚持汉人本色,战斗开始,高欢不利,率军后撤,尔朱兆乘胜追击。
危急时刻,高敖曹与蔡俊带一千兵马从侧翼杀出,拦腰截断敌军,扭转战局。
这一战奠定了他在高欢集团中的地位。
——《叁》——
东魏开国的铁血功臣
公元533年,兄弟情断,魏孝武帝元修赐死高乾,同时密令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死高敖曹,高敖曹早有察觉,他在半路埋伏,生擒潘绍业。
搜出密诏后,率十几个人投奔晋阳。
见到高欢的那一刻,这个铁汉痛哭失声,高欢抱着他说:"天子枉害司空。"从此,高敖曹死心塌地跟随高欢,公元534年,改天换地。
高欢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南下洛阳,高敖曹为先锋。
孝武帝逃往关中,高敖曹率五百轻骑追击,一直追到崤陕才返回,这个细节很重要,说明高敖曹不仅勇猛,还有战略眼光,他知道斩草要除根。
东魏建立,高敖曹功不可没。
高欢任命他为侍中、司空,但高敖曹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哥哥高乾死于司空之位,他不愿重蹈覆辙,这种迷信背后,是对哥哥的深深怀念。
改任司徒后,高敖曹开始了他最辉煌的征战生涯。
公元537年,上洛之战,高欢三路进攻西魏,高敖曹攻打上洛,山道险峻,易守难攻,但高敖曹率军转战而进,所向披靡。
守将泉企困守十多天,其子泉元礼、泉仲遵督军死战。
泉仲遵眼部受伤,仍不退缩,高敖曹强攻不下,改用计谋,上洛人杜窋主动投降,高敖曹以杜窋为向导,里应外合,攻克上洛。
俘虏泉企及将帅数十人,但在这场胜利中,高敖曹也付出了代价。
流矢中身,伤势严重,他对部下说:"我以身许国,死无憾,只是遗憾看不到四弟做刺史了。"这句话传到高欢耳中,当即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高敖曹用自己的血,为弟弟换来了前程。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兄弟情义,战后,窦泰兵败的消息传来,高欢命令撤军,高敖曹不愿丢弃部下,率军力战,全身而退。
这个细节说明了他的指挥才能和人格魅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真正将领的品质。
——《肆》——
河阳城下的最后咆哮
公元538年,宿命之战,这一年,高敖曹37岁,正值人生巅峰,司徒、骠骑大将军,进爵武城县侯,但他不知道,死神已经在招手。
高欢再次三路攻魏,高敖曹依然是南路主将。
前两路接连失败,只有高敖曹一路高歌猛进,这给了他致命的错觉,他以为西魏不堪一击,河桥、邙山一带,宇文泰集中精锐,等待时机。
高敖曹轻敌了,他命左右大张官名、将名的旌旗,跨马临阵,耀武扬威。
这不是战术,这是炫耀,宇文泰抓住了这个机会,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四面围攻高敖曹,战局瞬间逆转,高敖曹在混战中拼死突围,但全军已经覆没。
他单骑逃向河阳南城,城下,他看到了熟悉的旗帜。
守将高永乐,高欢的族侄,高敖曹以为得救了,但城门紧闭,高永乐拒绝开门,这一刻,高敖曹明白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平时的怨恨,在生死关头爆发。
高永乐素来与他不和,此时落井下石,高敖曹仰天长啸:"给我放根绳子!"没有回应,他拔刀猛砍城门,想劈出个洞来,城门太厚,砍不开。
追兵越来越近,高敖曹逃到桥下藏身。
但金带露出,暴露了位置,万箭齐发,身中数箭,这个曾经的战神,此时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但他没有求饶,高敖曹从容起身,迎向敌人。
"来!与汝开国公!"这是他最后的咆哮。
意思是:来杀我吧,西魏会封你开国公的,即使死到临头,他依然保持着骄傲,一刀斩下,一代战神陨落,追赠侍中、太师、大司马,谥号忠武。
后来追封永昌王,杀死高敖曹的小兵,获赏绢万段。
但西魏国库空虚,分期支付。直到北周灭亡,这笔赏钱还没发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