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发布8版招股书,排队超800天的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终于迎来了上会。
9月19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召开2025年第20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的发行人正是新广益。
银莕财经梳理发现,从递交招股书的2023年开始,新广益的业绩保持增长,但这家宣称“打破欧美日韩技术垄断”的特种膜企业,研发费用率却远低于同行,且超七成研发人员学历偏低;号称“市占率第一”,但又“以价换量”牺牲毛利率,且高度依赖大客户。尤值得注意的是,新广益上市前完成2.2亿元巨额分红,且资金全额落袋实控人夏超华、夏华超兄弟。
成本向上,售价向下
新广益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特种功能材料。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新广益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55亿元、5.16亿元及6.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151.34万元、8328.25万元及1.16亿元。
从主营业务收入分类来看,新广益的业务十分集中,产品类型相对单一。2022-2024年,抗溢胶特种膜和强耐受性特种膜的合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32%、76.44%及73.79%,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类,图源:新广益招股书(上会稿))
从毛利率来看,2022-2024年,新广益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1.76%、32.02%、32.28%,较2020年的38.74%,下降约7个百分点。新广益对此曾解释称:“2022年毛利率的骤降主要受2021年至2022年期间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
虽说原材料成本上升,但就产品的平均售价来看,公司并未能将成本上升完全传导至下游,议价能力偏弱。2020-2024年,公司抗溢胶特种膜平均售价分别为5.48元/平方米、5.65元/平方米、5.63元/平方米、5.36元/平方米、5.06元/平方米;强耐受性特种膜平均售价分别为4.83元/平方米、5.40元/平方米、3.53元/平方米、3.31元/平方米、3.06元/平方米。
同时,新广益的存货逐年递增,跌价准备水涨船高。2022-2024年,分别为167.50万元、368.10万元、1276.18万元,计提比例也同步提升至1.91%、3.95%、12.09%。
(存货跌价准备情况,图源:新广益招股书(上会稿))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广益的三家子公司均出现净亏损。其中,苏州市伽俐电子有限公司营收484.46万元,净亏损18.02万元;安徽嵘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营收2653.29万元,净亏损134.27万元;新广益(香港)电子有限公司净亏损8.95万元。
(子公司财务数据,图源:新广益招股书(上会稿))
客户集中,前五大供应商中惊现“已注销”企业
新广益的招股书中提到,“目前,公司已成为抗溢胶特种膜的国内细分龙头厂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银莕财经注意到,新广益对大客户的依赖度极高。2020-2024年,新广益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67.30%和70.31%、69.64%、57.22%及52.89%。
其中,鹏鼎控股(002938.SZ)一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0-2024年,占比分别为40.35%、42.06%、35.34%、26.08%和19.45%。
这意味着,公司过半的收入都来自这五名客户,其中鹏鼎控股的依赖度尤为突出,早在2020年与2021年,仅该单一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便超过四成。
不止对大客户依赖性强,新广益对前五大供应商的依赖也不遑多让。2020-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9.60%、36.05%、34.36%、36.97%及42.26%。其中,向杰楷材料采购占比最高,分别为12.52%、10.93%、10.34%、12.83%、15.48%。
吊诡的是,2020-2021年,一家名为“优创塑业”的公司突然跻身新广益前五大供应商,对应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354.87万元和1924.56万元,占比分别为5.52%和5.98%。
(2020-2021年前五大供应商,图源:新广益首版招股书)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2019年12月16日才成立,注册资本仅100万元,实收资本甚至为0,也就是说优创塑业刚成立,新广益就向其大举采购。
对此,新广益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称:少量客户成立时间较短或注册资本较小,均有合理的商业背景。优创塑业虽成立较晚,但公司自2017年起即与其关联方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苏州润利达)合作。
银莕财经注意到,在新广益2023年6月、9月、11月、12月先后披露的四版招股书里,都写着和“苏州润利达”的采购合同还在履行,履行时间为2020.01.01-长期。
但天眼查信息显示,苏州润利达早在2022年3月就自主登记注销——这意味着新广益在近一年时间里,持续披露与一家“已注销主体”的存续采购合同。
直到2024年6月披露的招股书,新广益才把表述改成“合同已履行完毕”。
研发费用率行业垫底,IPO前巨额分红
新广益在招股书中多番强调,“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进口替代’的技术发展路线”“打破了欧美日韩企业在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产品上的技术垄断”,言必称重视研发,但银莕财经梳理发现,新广益的研发投入水平在行业中垫底。
2024年,新广益在职员工人数368人。若按专业划分,生产人员最多,有214人,占比达58.15%,其中研发人员仅50人,占比13.59%。若按学历划分,公司整体学历偏低,其中,高中、中专及以下员工244人,占比66.30%;大专78人,占比21.20%;本科41人,占比11.14%;硕士及以上5人,占比仅1.36%。
尤值得关注的是,在50名研发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有37人;本科及以上仅13人,其中,博士仅1人、硕士3人、学士9人。
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相比,新广益的研发人员占比及学历水平差距更为明显。
比如,2024年,方邦股份(688020.SH)在职员工数量548人,其中技术人员140人,占比25.55%;斯迪克(300806.SZ)在职员工数量为1859人,其中技术人员258人,占比13.88%。
具体到研发人员学历,方邦股份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有90人,占比64.29%;本科34人,占比24.29%;硕士及以上16人,占比11.43%。斯迪克大专及以下学历37人,占比14.34%;本科116人,占比44.96%;硕士及以上105人,占比40.70%。
(研发人员学历对比,图源:银莕财经)
不止是人员的差距,在研发投入上,新广益也难言慷慨。
2022-2024年,新广益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232.85万元、2762.37万元、3104.30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0%、5.35%、4.72%。同期,方邦股份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9.46%、16.10%、17.97%;斯迪克为6.77%、10.02%、8.93%,均显著高于新广益。
(研发费用率对比,图源:新广益招股书(上会稿))
新广益对此解释称:“同行业可比公司上市后取得较大规模的融资,能大幅改善企业前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缺状态,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也会更加灵活;部分公司还会将募集资金直接用于支付研发活动相关投入,研发投入相对较高。”
然而,新广益此次上市后募资却是用于功能性材料项目建设而非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都以上市前三年的数据相比,该两家同行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也均高于新广益。2016-2018年,方邦股份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69%、8.59%、7.88%;斯迪克则为5.08%、5.71%、5.04%。
耐人寻味的是,研发投入行业垫底的新广益,却在IPO前进行过一次巨额分红,2021年11月,一次性派现2.2亿元。而2020-2022年,新广益的净利润仅分别为8874.80万元、8349.46万元和8152.99万元,三年净利润总和也才2.54亿元。
彼时,新广益还是公司实控人夏超华及其兄弟夏华超100%控制,公司股东仅有夏超华、夏华超、聚心万泰,三者分别取得500万元、50万元和2.145亿元现金分红,而聚心万泰由夏超华、夏华超两人共同持股。
也就是说,这2.2亿元的现金分红,全部进了夏超华和夏华超两兄弟的腰包。
在完成分红后的半年,即自2022年5月起,公司在一年内先后进行了三次增资,随后于2023年6月29日首次披露招股书,正式启动了IPO进程。不过,自这一次“清仓式”分红完成后,公司至今再未进行过分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