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览
- 饮用水并非越纯净越好,安全、健康、功能三个层次需区分。
- 纯净水去除了钙、镁等矿物,短期应急可饮,长期单一饮用或增加矿物缺口。
- 水中离子态矿物吸收率高于食物,可在膳食不足时起到补充作用。
- 儿童、孕妇、老人及运动后人群对矿物需求高,建议选择白开水或天然矿泉水。
- 日常饮水优先关注“少量多次”,再考虑矿物含量,不必追求“极致纯净”。
一、纯净水≠健康水:三个层次的饮水逻辑
“零杂质”是否等于“零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水文水资源学报》撰文指出,反渗透工艺在去除细菌、重金属的同时,也会将钙、镁、钾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一并去除。其团队调研发现,长期以淡化海水(纯净水)为主要水源的地区,青少年平均骨密度比周边饮用天然水地区低8%,血镁水平低约30%。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舒为群解释,水中矿物呈离子态,无需胃肠分解即可被肠道吸收,吸收率比部分食物高30%以上。对蔬菜、乳制品摄入不足的人群而言,饮水是“补漏”而非“替代”。
二、易被忽视的“隐性饥饿”
中国营养学会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儿童钙摄入未达推荐量,成人镁摄入达标率不足50%。舒为群提醒,当膳食矿物长期缺口时,单一饮用纯净水可能放大缺乏风险:
- 镁不足:或增加心血管事件、夜间腿抽筋概率;
- 钙不足:或影响儿童峰值骨量,增加中老年骨质疏松风险;
- 钾不足:或出现乏力、便秘,老人尤需关注。
三、不同人群怎样选水
- 健康成年人:煮沸后的自来水(白开水)即可满足日常,经济且矿物保留较完整。
- 儿童、孕妇、老年人:对钙、镁、锌需求高,可优先选矿物含量稳定的天然矿泉水,或查看标签钙≥50 mg/L、镁≥20 mg/L的产品。
- 运动后人群:汗钠、汗钾流失大,建议选含钠1 g/L、钾0.5 g/L左右的矿物水,帮助电解质恢复。
- 户外应急:纯净水可短期饮用,回城后及时换成含矿物水即可,无需过度担忧。
四、常见疑问一次说清
问:长期喝纯净水会骨质疏松吗?
答:骨质疏松是多因素结果。若膳食本身缺镁、钙,又把纯净水作为唯一水源,可能放大风险,但不必“谈纯净色变”。
问:家用反渗透净水器的水能长期喝吗?
答:反渗透出水矿物含量极低,建议通过膳食(牛奶、坚果、豆类)补充矿物,或选用“保留矿物”滤芯,并定期维护设备。
问:喝矿泉水会加重结石吗?
答:结石主要与草酸代谢、个体体质有关。水中钙为离子态,可被吸收,不会直接形成结石,正常饮用无需担心。
问:矿泉水比白开水更好?
答:两者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都是安全水。矿泉水矿物含量相对恒定,可在膳食不足时提供补充;白开水经济易得,适合大多数家庭。
问:每天喝多少水合适?
答:温和气候下,成人每日1500–2000 mL,分8–10次饮用,每次约200 mL。不必等到口渴才喝水,也无需一次性大量灌饮。
五、专家建议:从“比纯净”到“看适配”
- 王浩院士:未来饮水竞争将转向“矿物适配”,消费者可学会看标签,根据自身需要选择。
- 舒为群教授:安全是底线,健康是升级;纯净水不是“毒水”,但长期单一饮用需补矿物。
- 沈立荣教授:保护一类水源地(如千岛湖)比后期人工添加矿物更环保、经济。
- 中国营养学会:饮水是膳食补充的一部分,建议减少长期单一饮用纯净水,多选矿物来源明确的水。
结语
水首先是“生命之源”,其次才是“矿物补充途径”。对普通公众而言,与其纠结“最完美”的水,不如建立“少量多次、先看安全、再看矿物”的饮水习惯,同时保持均衡膳食、适度运动,才是降低慢性病风险的根本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