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整村运营”正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最具爆发力的创新引擎。从陕西袁家村的“全民股东”模式到浙江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崛起,从“村BA”篮球赛的全民狂欢到松阳古村落的诗意重生,一场场乡村爆火现象背后,蕴藏着超越表面流量的深层规律。解码整村运营成功的朴素逻辑,是激活乡土中国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密钥。
一、主体重构:从“无人问津”到“全民共舞”的运营革命
整村运营的核心破局点在于重塑运营主体与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谁来运营、为谁运营”的根本问题:
运营主体专业化:引入“乡村CEO”
市场化破壁:告别村委会“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旧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如乡伴文旅、隐居乡里),建立“村集体+专业公司+村民合作社”的三方合资架构。浙江余杭青山村引入专业团队托管运营,3年内游客量增长8倍。
村民角色升维: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股东+员工+创业者”。陕西袁家村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合作社,占股超80%,同时经营小吃店、民宿,共享70%以上经营利润,年人均收入超10万元。
利益联结紧密化:筑牢“命运共同体”
收益分配创新:建立“保底租金+经营分红+就业工资”三重保障。广东佛山紫南村通过土地集约出租、物业入股项目,村民年均分红超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破亿元。
风险共担机制:设立村集体运营风险基金,专业公司以品牌、管理入股分担风险,避免“企业盈利、村庄背债”困局。江苏昆山锦溪计家墩首创“村民入股、企业兜底”模式,保障村民旱涝保收。
关键逻辑:运营主体的专业化解决了“能力缺失”,利益联结的紧密化破解了“动力不足”,二者共同构筑了整村可持续运营的基石。
二、文化解码:从“千村一面”到“一村一品”的灵魂唤醒
乡土文化是整村运营引爆的核心爆破点,其关键在于实现“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深挖基因,打造超级符号。
物质载体活化:浙江松阳县将明清古建筑群改造为“先锋书店”“契约博物馆”,保留夯土墙、木构架,植入现代功能,年吸引游客60万人次,古宅租金翻20倍。
非物质文化IP化:贵州丹寨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转化为“非遗体验工坊”,游客参与度高,衍生品收入占整体营收40%以上。
场景再造,沉浸式叙事
民俗节庆再造引爆点: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重启“怀梆戏”演出,结合“乡村音乐节”打造文旅IP,单日吸引游客破3万,带动民宿入住率达95%。
生活美学空间重构: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将废弃茶厂改造为野奢度假村,保留工业遗迹,融入竹林山景,单栋别墅单夜价格超万元仍一房难求。
关键逻辑:唯有将深埋于泥土中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体验,才能构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联农: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共富”的动能转换
整村运营能否持续火热,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融合一二三产、惠及村民的产业生态:
农文旅融合:延长价值链
农业基底升级:四川成都明月村将3000亩雷竹园改造为“竹林餐厅”“采笋体验园”,竹笋加工为文创食品,农产品溢价300%。村民雷竹亩产值从2000元增至2万元。
“民宿+”集群效应:浙江安吉鲁家村引入18家差异化主题农场,用观光小火车串联,形成“民宿+农场+研学”产业链,村集体资产从30万增至2.9亿。
赋能村民创业:小微经济激活
孵化“乡村创客”:广东顺德青田村设立“乡创学院”,培训村民开设咖啡馆、木工坊、蓝染工作室,提供免租孵化空间,培育30余家村民小微业态。
电商赋能上行:陕西柞水县金米村借力“直播带货”,将小木耳打造成网红产品,年销售额破亿元,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
关键逻辑:产业融合重构了乡村经济体系,而村民深度参与和获益,才是运营持久繁荣的根本保障。
四、流量引爆:从“藏在深闺”到“全网刷屏”的破圈法则
酒香也怕巷子深,整村运营需精准触达核心客群,制造现象级传播:
内容为王:打造“情绪触点”
深耕垂直社群:江西婺源篁岭瞄准摄影爱好者社群,策划“晒秋”景观,联合摄影协会举办赛事,年吸引摄影游客超百万,图片传播量破10亿次。
短视频情绪叙事:四川理塘丁真短视频带火“天空之城”,通过藏族少年纯真形象与雪山草原场景,激发都市人对“诗与远方”的集体向往。
事件营销:制造“现象级爆点”
赛事活动引流:贵州台盘村“村BA”篮球赛通过抖音直播单场观看破亿,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千万元。政府顺势投资升级场馆,打造可持续赛事IP。
名人效应加持:浙江丽水陈家铺村引入“先锋书店”,作家余华、诗人舒婷到访背书,迅速成为文青打卡圣地,淡季入住率仍超70%。
关键逻辑:精准的内容策略与爆点事件,是低成本撬动亿级流量的核心杠杆,但需根植于真实的乡村价值。
五、机制护航:从“昙花一现”到“基业长青”的制度设计
避免“爆火即巅峰”的宿命,需要构建长效治理与动态进化机制:
生态红线与风貌管控
浙江德清县颁布全国首部《乡村风貌营造公约》,强制规定新建民宿高度不超过12米、禁用琉璃瓦,保障村落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
村民能力持续提升
江苏无锡阳山镇设立“桃农大学”,聘请专家教授电商、园艺、民宿管理,累计培训村民超5000人次,推动水蜜桃产业从种植向精深加工升级。
动态更新机制
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建立“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个月客流垫底的小吃店启动整改或更换,保障业态持续焕新,开业十年仍保持年游客700万人次。
关键逻辑:制度设计为运营划定边界、提供保障,而村民能力提升与业态进化机制,是抵抗周期波动的核心免疫力。
结语:超越流量狂欢,构建和美乡村的生命体
整村运营的终极逻辑不在于制造短暂的“网红烟花”,而在于重塑乡村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自组织能力——让沉睡的土地生长出有机的经济形态,让留守的村民转化为自信的现代经营者,让消逝的乡愁升华为可持续的文化自信。
未来的乡村爆火,将不只依赖流量算法的一次眷顾,更源于对乡土价值的深度开掘、对运营机制的创新设计、对利益共享的坚定捍卫。当城市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共生共荣,当机器轰鸣与人声鼎沸在田园中共振交响,乡村振兴的朴素逻辑便升华为一曲生生不息的时代交响。
(作者:王国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