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邓备教授主编、百余名本科生深度参与撰写的《昨夜星辰:四川知名媒体人自述》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项目基于对60位四川新闻界代表性人物的深度访谈,其中34位的口述内容收录于此部50万字的著作中,系统梳理了四川传媒业从传统媒体到融媒时代的发展脉络,不仅填补了区域传媒研究的史料空白,更成为高校学术实践与行业记忆抢救结合的典范。
![]()
一、深耕行业记忆:60位传媒人还原四川传媒变迁史
作为一部聚焦区域传媒发展的口述史著作,《昨夜星辰》以“抢救性记录”为核心,通过对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机构资深从业者的访谈,真实再现了四川新闻业的时代转型轨迹。
书中收录了诸多极具行业分量的珍贵记忆:华西都市报首任总编辑席文举详细回顾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的创业历程;成都商报原总编辑陈海泉讲述了自己从实习记者到媒体负责人的十八载进阶路;此外,王海兵、张纪忠、许佳、朱建国等多位媒体人也分享了在新闻采写、内容创新、媒体融合等领域的从业思考,让书中的“传媒记忆”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实温度。
“这部书不只是个体经验的集合,更是对四川传媒业关键发展阶段的系统性梳理。”四川大学教授蒋忠波评价道,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传媒业转型节点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抢救性史料价值”,为传媒研究、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
图1: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采访组访谈《成都商报》首任社会新闻部主任唐建光。
二、本科生田野调查:在访谈中理解新闻初心
与常见的学术著作不同,《昨夜星辰》的背后,是百余名本科生在邓备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学术实践课”。从前期的文献梳理、访谈提纲设计,到走进媒体机构与前辈面对面对话,再到后期的口述内容整理与文本成稿,学生们全程参与,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究”的完整跨越。
2021级学生朱国望在采访后感慨:“事实准确,却可能造成伤害,这让我懂得,记者首先是‘人’。”2023级学生宦雨彤则表示:“让我们在前辈的故事里,读懂了新闻的温度与力量。”
这种“学术训练+行业研究”的结合模式,不仅让学生们积累了扎实的研究经验,更让《昨夜星辰》的内容多了一份年轻视角的温度。正如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鸿教授所言:“学生们用鲜活的提问方式,挖掘出了许多被忽略的行业细节,让这部口述史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生动性。”
![]()
图2: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采访组访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邓宏柱(右三)。周泓妤摄
三、学界业界共鸣:从纸质书到融媒体,让传媒记忆活起来
《昨夜星辰》的出版,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成都大学李立教授指出,该书为传媒史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尤其是对都市报兴起这一中国传媒改革关键阶段的记录,“补充了大量此前未被系统整理的一手材料”。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学术著作并未局限于纸质出版:项目团队同步制作了多部融媒体访谈影像,相关内容在社交平台已收获超10万次播放,不少年轻媒体人留言表示“从前辈故事里看到了行业的初心与力量”。
更具意义的是,该项目的关联著作将由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未来将通过两岸学术交流渠道,让四川传媒发展的经验与记忆走进台湾高校与研究机构。
“新闻燃烧了我们的生命,也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受访媒体人、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杨文镒说,“报人征衣霜雪在,留待后世续华章。一颗颗闪烁的昨夜星辰,一个个远去的历史背影,能被年轻人所记取所感召,这正是《昨夜星辰》的初衷和珍贵的价值所在。”
这部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著作,不仅是对辉煌过去的致敬,更是为未来中国新闻人提供的一部生动教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