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卡塔尔正在酝酿一项史无前例的外交行动:召集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的57个国家,商讨应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集体方案。
根据多名中东外交人士透露,这场紧急协商的目标直指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联合军事同盟,以应对以色列近期的越境打击。
自从叙利亚失去的戈兰高地至今未归,巴勒斯坦建国进程一再受挫,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长期积聚,而近期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被多国指责为“入侵”,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不少媒体指出,卡塔尔的呼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既有历史的深仇宿怨,也有现实的直接冲突。
而假设这57个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最终真的组成一个联合军事同盟,其整体军事实力的规模将是令人震惊的。
根据各国公开数据和军事分析机构的综合评估,这一假想中的联军总计可动员约1700万现役军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北约成员国总兵力的两倍,此外,它们拥有大约1.5万辆坦克、8000架作战飞机和数量庞大的中短程导弹系统,从纸面实力看,足以构成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
但要真正理解这一潜在联盟的力量,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层面,这57个国家的军事结构和装备水平差异极大,从拥有先进战机与精密防空系统的土耳其、沙特,到依赖基础装备的非洲国家,技术与训练的落差意味着一旦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统一和兵种协调将成为重大挑战。
而且这个潜在的联盟横跨中东、北非、中亚乃至东南亚,战时补给线可能长达数千公里,如何在冲突爆发时确保燃料、弹药、医疗和通信的高效流动,需要超出一般军事演习的复杂规划。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兵力规模仍然对以色列构成巨大的心理与战略压力,以色列现役军人约18万,预备役加起来也不过50万,坦克约3700辆,各型作战飞机约400架。
即便以色列拥有先进的“铁穹”防御系统、完善的情报网络和强大的后勤动员能力,在面对数量数倍于己的联合部队时,也需要付出极高的资源和战略代价。
比如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与叙利亚联手发动突然攻势,初期便在西奈和戈兰高地取得突破,虽然最终因政治与军事目标分歧,阿拉伯联军未能彻底改变战局,但其初期的成功已证明,当阿拉伯国家在短时间内协调行动时,以色列并非无懈可击。
不过这样的联军要想从纸面走向现实,政治共识是最大障碍,伊朗与沙特的历史对立、土耳其与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地区影响力竞争,都会在战时指挥和资源分配上造成摩擦。
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即便各国口头支持共同防卫,要在战术和战略层面实现统一调度,仍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制度建设。
但无论如何,卡塔尔这次提出的计划无疑是在警告以色列:若忽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集体诉求,可能激发出一个数量惊人、影响深远的联合力量,届时以色列一定会为自己的荒诞行为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