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老年人容易上当”的标签,正在一天天被撕下。
在商场、药店、超市、社区、短平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消费行为。他们不再轻易掏钱,不再被“送鸡蛋”“扫码进群”诱惑,也不再盲信广告。相反,他们会查资料、做对比、算成本、问熟人。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老年人真有那么大变化吗?他们真的适应得了数字化吗?
“老年人容易上当”是老观念,现实已经变了
一家社区药店发现,老年人进店不再直接询问“有没有保健品促销”,而是主动要求看产品成分说明。赵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买钙片前,用手机搜索配料表、国家批文,甚至对比了两款产品的钙含量。她说:“我儿子告诉我,有些成分写得好听,其实没用。”
过去那种“说得好听就能卖”的方式,现在行不通了。老年人经历了太多“免费讲座送鸡蛋”“加群得保健枕”的套路,踩过的坑多了,防范意识自然就强了。
数字化不是阻碍,是能让人“信得过”的工具
有人担心,老年人不懂技术,智能化营销对他们来说反而是门槛。但北京一个社区超市做了个小实验:他们记录了常客的消费习惯,比如张爷爷爱买无糖面包、李奶奶每周都来买鸡蛋。
有一次,张爷爷常买的面包断货,店员提前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到货,给您留两袋。”张爷爷感慨:“他们记得我爱吃啥,比我自己还上心。”
这是“数字化+人情味”的结合*超市用最基础的客户管理系统,帮顾客省心,也赢得了信任。技术不是冷冰冰的推送,而是理解你、照顾你的工具。
“他们只是贪便宜”?其实是精打细算、看重价值
张阿姨在超市看到“满50元送10个鸡蛋”的活动。她只买了20块钱的菜,收银员建议她再凑单。她算了算:“我多买30块的东西,鸡蛋再便宜也不划算。”
这类消费行为越来越常见。老年人开始学会算 “实在账”,不是图表面便宜,而是看 “划不划算”。过去那种 “只要有赠品就能成交” 的促销方式,对他们已经失效了。
不是没需求,而是“信不过就不买”
不少商家抱怨:“老年人什么都需要,但就是不愿意下单。”其实老人们缺的东西真不少:走路稳当的防滑鞋、按键大的方便操作的血压仪、能上门帮忙的护工、操作简单的智能家电…… 可哪怕再需要,只要没听过、没熟人推荐,他们就宁愿拖着。
武汉一家智能家电品牌在社区推广语音血压计,结果反响平平。后来他们改了策略:请几位退休医生在现场做演示,展示产品如何操作、是否安全,并解答心率异常怎么处理。
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犹豫的老人开始主动咨询,并邀请邻居一起去买。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之前没人让他们“信得过”。
精准营销不是“精准打扰”,老年人怕的是不懂装懂
有家高端养老机构开始尝试“智能推荐服务套餐”。但起初反响一般,一位老人说:“我还没说清楚自己什么病,他们就推我最高端的方案。”
后来,机构调整流程,先做详细问询,再根据个人情况推荐服务。老人们说:“你们懂我需要啥,我才愿意听你说。”
这说明,“精准”不是算法推送,而是基于理解后的匹配。不是越贵越好,而是合适最重要。
数字化不能替代人情,信任来自“熟人感”
在天津河北区,王阿姨买了一台洗衣机。品牌给她配了一个专属客服。一次洗衣机按钮不响应,她拍了个发给客服,对方远程指导她排查问题。问题解决后,王阿姨感慨:“比找售后打电话省事多了。”
后面,她还把这个品牌推荐给了楼下的几个邻居。她说:“这个客服就像我孙女一样,什么都能问。”对老年人来说,服务不是“群发消息”,而是“有人对我负责”。数字化的真正价值,是让服务变得像熟人一样可信赖。
不是老年人变难伺候,而是他们更成熟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变得谨慎、理性。他们不再轻信广告,不再盲目追随促销,不再让情绪主导决策。他们开始主动学习、独立判断、反复确认。
企业如果还抱着“他们好忽悠”的老思路,只会被市场淘汰。真正能赢得银发族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愿意花时间建立信任”的态度。
营销不是“怎么让人买”,而是“怎么让人信”这是今天最值得企业反思的一句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