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平羌
汪 建
一曲《峨眉山月歌》让平羌三峡在历史长河中名传千年,如今,人们已分不清是平羌三峡的俊秀美丽使《峨眉山月歌》蜚声天下,还是《峨眉山月歌》的脍炙人口使平羌三峡名留千古。
发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岭的岷江,从海拔3526米的雪山上奔泻而来,浇灌成都平原后,一路欢歌,在与大渡河交汇前的25公里处,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绕了两个大弯,由此形成了风光旖旎的三峡美景。十里三峡由犁头、背峨、平羌三峡相连,构成一幅如织如绣的动人画卷。犁头的幽深、背峨的平静、平羌的雄奇,让历代诗人争相吟诵。清人陶澍《蜀酋日记》中写到“五里入平羌峡,两岸石峰峻起,古藤蔓延,望之森然”。
当时烟帆映山,缥缈如画,桄橹划波,往来如织的情景,恍若历历在目。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远古时代,此处为成都平原出川的必经水道。据记载,平羌三峡出口处的板桥、关庙一带,为后周、隋朝的平羌、龙游县址。
因水运的发达,这里曾经百舸相连,千帆蔽日,李白、杜甫、岑参、苏轼和陆游等无数诗人骚客,在那临江的客栈内,夜枕涛声,演绎过无数“平羌烟雨板桥梦”。这里的山光水色,因文人吟颂而凝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却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
这是岷江中游的一段锦绣长廊,更是大自然造物主为历代千古绝唱布置的绝妙背景,没有这里的山光水色、峨眉月影、平羌碧波,就不会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公元725年,即唐开元十三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取水道经岷江东下出川,因思友心切,夜发轻舟,趁着峨眉月色,穿平羌三峡,于峡口下游十里锦江山麓泊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风明月的夜晚,黢黢峨山,秀出天半;月光西照,云岚万状;两岸诸山,蜿蜒起伏;缥缈的远山与无际的云烟在皓然明月镀亮的水波衬托下,更显得意境幽远而虚幻。在此景此情下,怀揣远大抱负出川的李白,大有壮怀激烈之感。以至于34年后,李白因永王李磷事件流放夜郎时,还念念不忘峨眉山月,他在公元759年所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里,全诗16句,反复出现峨眉山月,可见当初峨眉山月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记。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承高座,白玉麈尾淡重玄。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平羌三峡不仅有动人的诗篇、秀丽的景色,美丽的传说更是千百年不绝。大佛岩的存在便来自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师徒分别造乐山凌云佛和平羌三峡佛,以天亮为限,师傅为了不让徒弟赶上自己,提前到三峡佛对岸学鸡叫,引来群鸡争鸣,徒弟因只造好一个头而气绝身亡,被当地人葬于“石棺材”,而师傅也受到菩萨惩处,变成石公鸡。至今两岸有“大佛头”“十八罗汉山”“观音山”“棺材石”“石公鸡”“母猪石”等遗迹。
江团与荔枝是三峡特有的两大名产。平羌峡中以盛产江团著称,江团属鲵科鱼类,学名长吻鲵,其肉嫩而无鳞无刺,是淡水鱼中的极品。
两岸荔枝,更使三峡平添思古情怀。《蜀輶日记》载“凡十五里出峡,至板桥溪,十里荔枝湾,有荔枝树大数抱,旁枝拱矗,皆数百年物,其叶有青绿碧白,每开花结果,则东西南北四年而一周,亦一异也。”这荔枝,曾经牵动一个大唐王朝的兴衰,站在官荔树前,杜牧描绘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史载,杨贵妃生长于蜀,最喜荔枝,李隆基为取悦贵妃,令蜀中守设荔枝驿,将成熟荔枝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竹筒内,由快马接力昼夜传递送往长安。经考证,唐时乐山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度,因此沿江盛产荔枝,宋人也有“蜀中荔枝出嘉州”之说,至今乐山还有“妃子笑”“并蒂欢”这样的品种。清人刘署在荔枝湾感叹沧桑变迁,曾留下“何事湾名尚荔枝,红尘一骑恨交驰,自从进御华清后,冷落江边人未知”的诗句。过去荔枝湾所产一种肉荔枝肉厚核小,甜中带酸,清人李调元也赞誉“一生饱识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荔枝为果中珍品,其名源于“离枝”,一旦离枝,一日变色,二日变香,三日变味。唐女诗人薛涛《忆荔枝》中写到:“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她把嘉州荔枝比作“琼浆”,足见乐山荔枝当时所享盛誉。现太白亭遗址的锦江山麓,就是盛产荔枝的荔枝湾。唐诗人张籍《成都曲》中曾记述:“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在乐山也有,至今锦江山下《锦江山荔枝碑记》碑迹犹存。
平羌三峡以其秀美的山光水色、人文景观构筑了一幅于自然中寓工巧的画卷,她是诗的长廊、美的屏风,不但让古人留连,也令今人心醉。摄知嘉州的陆游离开乐山后无不回味和追忆游览平羌的情景,“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此人梦魂”是如此的留恋与惆怅。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 建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