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本周三即将审议的十余项新法案曝光,关于华盛顿特区治安治理与自治权的讨论再度升温。这次,焦点落在了一系列由共和党议员提出、涉及特区刑事司法制度和自治权的大规模立法提案上。
这些法案并非突然出现。上个月,特朗普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表示,华盛顿特区的犯罪问题“正在失控”,联邦政府“不能无动于衷”。紧接着,联邦政府以“维稳”为名,动用了国民警卫队,并将特区警察局直接置于联邦指挥之下。
尽管这一接管在形式上将于周三结束,但政府并未说明联邦执法力量和国民警卫队何时撤离。
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詹姆斯・科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让国民警卫队一直驻扎在这里并不可持续,我们必须找出长期解决方案”,以取代特朗普动用国民警卫队的做法。而这些法案正是共和党眼中的 “长期方案”。
从表面上看,这些法案似乎是为了应对华盛顿特区日益严重的治安问题。特朗普在3月签署的《让哥伦比亚特区安全而美丽》行政令,正是以“打击犯罪、清理街道”为名,强化了联邦对特区的干预。
其中,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议员拜伦・唐纳兹提出的《特区犯罪法》尤为引人关注:将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上限从 24 岁降至 18 岁,在某些暴力犯罪中甚至将青少年按成人审判的最低年龄降至 14 岁;同时要求公开青少年犯罪数据,并剥夺特区自行修改刑法法律的权力,将相关权限移交国会。
与此同时,还有一项名为《清洁与公共空间管理法》的提案。该法案规定,在公共场所露营者最高可被处以500美元罚款,或监禁30天,或两者并罚。
法案还计划将特朗普的“美化行政令”立法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清除城市中的涂鸦与修复纪念碑。
这些法案已触及特区自治权的根本架构。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将审议的一项提案明确赋予总统直接任命特区司法部长和法院法官的权力,这意味着原本由特区居民通过选举或地方机制决定的司法体系,将被置于联邦行政权之下。
同时,系列法案还包含多项对既有制度的调整:拟废除允许未成年犯罪服刑 15 年后申请减刑的法律,以及允许部分轻罪(如持有大麻)记录自动封存或删除的规定;
计划推翻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通过的特区警务改革法,该法曾禁止锁喉并扩大随身摄像机适用范围,此前国会共和党人试图推翻时遭拜登阻止;
还要求对涉嫌暴力犯罪的被告实行审前羁押,对涉及公共安全与秩序的罪行设立现金保释或保释金制度。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强调:“当人们抱怨犯罪的旋转门效应时,为什么会有年轻人持枪抢车,第二天就能自由出狱?因为特区的法规纵容了犯罪。我们正在扭转这种局面。”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特区居民和民主党人批评这是联邦政府的不当越权,认为法案过度侵蚀了地方自治基础。
不少反对者指出,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家庭、教育、贫困背景密切相关,仅靠 “加重刑罚” 可能治标不治本,反而加剧社会裂痕;强制公开青少年犯罪数据,也可能引发隐私泄露与歧视等问题。
如今的华盛顿特区,正处在 “安全治理” 与 “自治权利” 的天平两端。
联邦政府以 “打击犯罪” 为出发点推动立法,地方则担忧自治权被逐步架空。
现在联邦政府不用派兵这种临时办法了,改成用立法来插手华盛顿特区的事儿。这场关于特区怎么管的拉扯,其实暴露了美国的问题:地方和联邦到底谁说了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