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丘吉尔,一个在历史书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
但你可能没听说过,他其实有点“心理问题”。
更准确地说,是强迫症倾向。
一切从一个“奇怪”的习惯开始说起——
丘吉尔有很多“奇怪的坚持”:
•出门演讲之前,非要把讲稿打印成某种特别的格式,字号、行距都必须刚刚好;
•每天洗手洗到手背发红,才安心;
•有一次站在阳台上,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要跳下去,吓得赶紧离开。
他自己称这些冲动像“一条黑狗”——一直在他身后低吼、时不时咬他一口,迫使他去做这些“有点奇怪”的事。
我们今天看这些,会觉得——哦,他可能是有OCD(强迫症)倾向。
但在当时,没人会为这类事去看心理医生,更不会说“我需要休息”。
他就是这么扛着的。扛着恐惧、混乱、过度控制的欲望,也扛着整个国家的希望。
所以,“强迫症”就一定是病吗?
我们说的“强迫症”,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不是所有人都像影视剧里演的那样,一定要把东西对齐、走路只走单数步数。
有些人表现得非常“高效”:
•把文件夹分层管理,出差行李像军训打包一样严丝合缝;
•重复确认日程、开关、锁门,才能安心出门;
•写PPT的时候,一页能改三十次,“差一像素都不舒服”。
看起来像工作狂,但他们的心里,其实是在试图控制内在的焦虑感。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的,“强迫行为是大脑为了平衡混乱而做出的自保反应”。
那什么时候,我们该担心?
三个小问题,判断你是不是真的需要求助:
01
你有没有某种念头/行为,让你控制不了自己去重复?
02
如果不去做,会明显焦虑、不安,甚至身体不适?
03
这些事,已经开始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睡眠、效率了吗?
如果有两个以上答案是“是”,那就需要重视起来了。
在丘吉尔那个年代没有心理治疗资源,但我们有。
话说回来,他是怎么把“强迫”变成力量的?
这点真的很打动我。
你可以说丘吉尔“病态地执着”,但也正是这种执着,让他在二战最焦灼的时候,一天写十几封信、一篇篇亲自改演讲稿、每一场公开露面都站得住。
他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对抗了一场世界级混乱。
所以也许,强迫症不是要你变得完美,而是逼你学会掌控——就算你害怕,就算你心里有“一条黑狗”,你也能站住脚。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带着一点点“强迫”在生活。
只不过,有些人用它拼命工作,有些人用它洗手擦桌子,有些人用它安排未来十年。
它不是病,也不是天赋。
它只是你对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一种应对方式。
愿你,学会和它共处。也愿你,别一直让它主导你。
因为连丘吉尔,也不是靠追求完美才赢下的战争。
他是靠“扛着心理问题,也要咬牙往前走”——赢下了那场没有人敢赌的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