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思维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赋予材料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上新的“不器——材料中的当代艺术创作邀请展”,邀请9位在当代艺术领域耕耘多年的艺术家,集中呈现他们各自运用不同材料创作的28组作品,引人关注到多元材料与创意的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可能。
此次展览入选2024年上海市文旅局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它的诞生,源于策展人马真正的一次“破圈”尝试。海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使马真正在专业领域一直更为偏爱且侧重西方经典艺术的研究范畴。对当代艺术领域始终保持一些距离。回国工作后的十余年间,通过参与、实践更多不同类型的艺术项目,且在此过程中与更多当代艺术领域从业人员的频繁交流,到实际观察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与项目及作品的互动;他自己也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接触、感受、解读、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青策评委之一、艺术名家李向阳对这个展览颇为赞许,称它“主题明晰,立意高远,叙事严谨,展陈得体”。
展览名称“不器”二字,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君子不器”的精神追求被赋予更多有趣的解读与实践。在马真正看来,当代艺术的发展,本就是创作者们不甘于对传统且固化的材料、形式、主题的局限,持续追寻艺术“大道”的突破历程。对艺术家而言,内在的眼界心境、外在的材料工具,乃至综合的技巧创意,皆可视为“器”,若拘泥其中、安于一隅,便难有突破。而“不器”之精神与追求,正是艺术家以新颖犀利的观念为引领,让创造力与材料碰撞交融,在开拓眼界与技巧的过程中实现“阔其度、拓其满、破其局、褪其缚”,最终释放艺术无限可能的实践。
此次受邀参展的9位艺术家,均在各自创作领域深耕多年、成绩斐然。他们的勇气与执着无不体现“君子不器”的核心精神。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引领下,结合当代材料隐藏的特性与灵动,展开艺术探索;让原本普通的材料突破“器之单一”的局限,焕发出兼具个性与深度的全新生命力。在展览现场,不同艺术家的创作被分别陈设于相对独立的空间,构成浑然一体的能量场。每一个空间都给了观众印象深刻的观展体验。
李洪波的众多作品,被置于一间复刻的素描教室里展示。讲台上的西方古典石膏像,竟然是他将成千上万的纸堆叠在一起做成的“活”雕塑,轻轻一提就可以移行换影,像风琴一样拉开,收起来则将重回原样,看得人大为震惊。地上三三两两的“石头”,则是艺术家通过报纸压制而成的,切割后呈现出与真实石头相似的颜色,同样可以随意伸缩。以大众感到颇为亲切的纸张作为媒介,李洪波将其幻化成各种流动柔软的形态,探索艺术的千变万化。
大漆,是翁纪军惯用的创作媒材,他用现代美学的体悟把传统漆艺的至美致雅体现地淋漓尽致,形成多个各不相同的系列。只见“集聚”系列表面现出似犀皮非犀皮、似金虫非金虫的圆点,通过数遍髹涂、精心设计的色漆不断打磨后呈现,予人一种小到微观细胞,大到宇宙浩瀚的空间感。由三根脱胎立柱组成的装置《矗》,则展现了大漆创作的各个阶段:髹涂、裱布、刮灰、打磨、贴箔、抛光等,以及各个阶段特有的肌理和质感。
此外,观众还能在展览中看到,施慧用纤维艺术唤醒与时间的心灵默契以及与不同文化的共鸣,徐鑫桦以陶瓷烧刻后的形之上下留存日常生活的印记,张春将情感与肢体语言转为瓷器的肌理,王从义将童年的梦与期许装进废旧器物搭建的梦想世界,邱加以充满故事的木料打造全新的精神与道德的容器,林岗用坚韧的钢与竹传递高山仰止的敬畏与哲思,邓国源用镜面与神秘的“光源”“编辑”着浓缩世界文明的“花园”……艺术家们以材料为语、以创意为魂,各展所长。
展览的28组作品风格各异却精神同源,创作者们共同将“不器”的精神追求与艺术理念具象化,呈现材料与创意的碰撞,承载各自的思考,给观众带来关于文化、生活与自然的全新启发。
原标题:《突破“器”之局限,材料与创意碰撞出更多艺术可能》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