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一位男子,为救治身患重病的母亲,不惜冒险尝试一种危险“偏方”。
要知道这种物质3克就足以致命!可他看着母亲痛苦不堪,还是下定决心先自己试用。
结果刚服下就感到嘴唇剧烈灼痛,疼得在地上翻来滚去!
原本是想救人,为何反而先让自己受伤?他母亲的病情最终又如何了呢?
母亲的病与偏方的诱惑
2010年11月的一个午后,浙江省中医院急诊室内,一位中年男子正艰难地向医生诉说着自己的状况。
这位姓詹的病人,为了治疗母亲的疾病,竟然冒险服用了剧毒虫类药物。
原来,詹先生的母亲刚过完五十岁生日,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被疾病困扰。
体检报告上冰冷的医学术语让全家陷入绝望,肾脏囊肿,疑似恶性病变。
更棘手的是,老人还长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身体状况犹如风雨飘摇的破旧房屋。
主治医师皱着眉头说:“老人家的身体太虚弱了,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可能连手术室都出不去。”
这番话如同宣判,令詹先生心如刀割。
他跑遍了省城的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差不多,只能保守治疗,听天由命。
就在全家陷入绝境之时,一位自称“老中医传人”的熟人神秘地告诉詹先生,他掌握着一个能治他母亲病的偏方。
詹先生将信将疑地开始四处寻找这种“神药”。
这种所谓的“神药”其实就是斑蝥。
但药店里的老药师听说他要买斑蝥,吓得连连摆手说不卖,医院药房更是断然拒绝。
走投无路之下,詹先生想到了万能的互联网。
在某购物网站上,他输入“斑蝥”二字,屏幕上跳出十几家店铺。
看着那些“包治百病”“祖传秘方”的宣传语,他咬咬牙,选了一家销量最高的,五元一只,买了五只,总共花了二十五元。
惊心动魄的试药过程
几天后,一个普通的快递包裹送到了詹先生手中。
打开层层包装,里面是用白纸包着的灰白色粉末,散发着一股怪异的臭味。
望着这些来路不明的粉末,詹先生心里直打鼓。
母亲年事已高,万一出了问题可怎么办?
反复考虑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先试药!
他找来一个空的药用胶囊,小心翼翼地装入一小撮粉末。
服药前,他还制定了一套“应急预案”:先在手指上沾一点试试,没问题再放舌头上,如果有任何不适立即吐出。
那个下午,詹先生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深吸一口气,用指尖沾了极少量粉末。
等了几分钟,手指没有异常,他这才把粉末倒在舌尖上。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四十秒后,舌头除了有点麻麻的感觉,似乎没什么大碍。
詹先生暗自庆幸,仰头将粉末咽了下去。
可没想到不到一刻钟,他的舌头开始发麻,如同有无数根细针在刺。
紧接着,喉咙里升起一股灼热感,仿佛吞下了一团火焰。
口渴难耐的他,接连灌下三瓶饮料,可那种烧灼感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詹先生照镜子时惊恐地发现,舌头上的黏膜正在脱落,一层薄皮翘起来,露出下面鲜红的嫩肉。
慌乱中,他竟然拿起剪刀,将那些脱落的皮肤剪掉。
斑蝥粉引起的伤口
剪刀每剪一下,钻心的疼痛就加深一分,鲜血混着口水不断涌出。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对詹先生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
嘴巴疼得像有人在用烙铁烫,别说吃饭,连喝水都成了酷刑。
整整三顿饭粒米未进,他终于撑不住了。
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在家人的搀扶下,詹先生踉踉跄跄地走进了省中医院急诊科。
然而,当值班医生周医生看到他的口腔状况时,脸色瞬间变了,立即询问詹先生服用了什么。
得知是斑蝥粉末后,这位见多识广的急诊科医生也倒吸一口凉气。
跟詹先生讲明了斑蝥的危害,这东西一克就能中毒,三克就可能致命!
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
血液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詹先生的血小板只有六万单位,而正常人应该在十万到三十万之间。
如果降到五万以下,随时可能出现内脏出血。
而且斑蝥的毒素会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还会损伤神经系统。现在看着没事,不代表就安全了。
更让医生担忧的是,詹先生的食道和胃肠道黏膜很可能也已经被灼伤,只是暂时无法直接观察到。
斑蝥这种剧毒药材,医院的药房根本不会储备。
虽然某些中成药里含有微量斑蝥成分,但那都是经过严格炮制和配伍的,剂量控制在毫克级别。
治疗方案让人无奈,没有特效解毒剂!
医生只能给詹先生服用保护消化道的药物,输液促进毒素排出,同时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斑蝥的真面目
斑蝥,这个让詹先生吃尽苦头的小虫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它的学名叫芫青,民间俗称“花壳虫”、“黄豆虫”,有些地方还叫它“放屁虫”。
这种昆虫身长不过两三厘米,黑色或深褐色的背壳上点缀着黄色斑纹,乍一看还挺漂亮。
每年夏季,在大豆田、棉花地里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斑蝥喜欢群居,常常几只聚在一起啃食植物的叶片。
别看个头不大,它们可是不折不扣的“毒药罐”。
体内含有的斑蝥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当遇到危险时,它们会从关节处分泌出黄色液体,这种液体沾到人的皮肤上,会迅速起泡、红肿、溃烂。
更有意思的是,斑蝥还是个“演技派”。
遇到天敌时,它会立即蜷缩身体,一动不动装死,等危险过去再悄悄溜走。
它的幼虫更是“心机虫”,专门寄生在蝗虫卵或蜜蜂幼虫体内,靠吸食寄主的营养成长。
在中医药典籍中,斑蝥确实是一味药材,具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结的功效。
但正因为毒性猛烈,历代医家使用时都极其谨慎。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斑蝥素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但临床应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
詹先生的经历,揭示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每年都有无数人因为轻信偏方而酿成悲剧,有人吃蝎子治风湿,结果中毒身亡;
有人用蜈蚣泡酒,喝得肝肾衰竭;还有人生吞蛇胆,差点丢了性命。
为什么现代医学如此发达,还有人宁愿相信这些来路不明的“土方子”?
究其原因,一是对现代医学的不信任或失望,二是"宁可信其有"的侥幸心理,三是急病乱投医的无奈选择。
詹先生的初衷无可厚非——哪个子女不希望父母健康长寿?
但孝心一旦被蒙昧裹挟,就可能酿成大错。
试想,如果他真的让母亲服用了斑蝥粉,后果不堪设想。
到那时,他的“孝心”反而会成为终生的愧疚和遗憾。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种药物的使用都经过了无数次实验验证。
那些所谓的“祖传秘方”、“民间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生命只有一次,岂能拿来做赌注?
结语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疾病,保持理性比盲目尝试更重要;相信科学比迷信偏方更可靠;寻求专业帮助比自作主张更明智。当家人生病时,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陪伴在侧,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配合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1.《儿子为替母治病试吃斑蝥 中毒导致口腔溃烂(图)》钱江晚报 2010-11-92.《孝顺儿替母 试“药”中毒》北京晨报 2010-11-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