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巴拿马总审计长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之诉,请求宣告由长和系控股的巴拿马港口公司(PPC)所持两端港口经营合同无效,矛头直指2021年续期至2047年的特许权。
这一步不是孤立动作,早在2月,巴拿马检察机关就向最高法院递交法律意见,认为1997年批准的原合同本身即违宪,要求法院裁定无效,程序上已进入司法实质审查阶段。
若法院最终支持违宪主张,巴方将拥有收回经营权的法律路径,直接影响到两岸的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码头。
针对“失当优惠导致国家巨额损失”的说法,企业方面迅速反击。
长和系披露,过去已在两港累计投资约17亿美元并按约向巴拿马缴纳6.68亿美元,各类税惠与行业一致;此前官方审计也曾认定公司“总体合规”。
这意味着,巴拿马的“审、诉、判”三部曲不仅是法律之争,更是叙事之战:一方强调“国家利益受损”,另一方主张“合法续约与超额投资”,分歧集中在续期程序与收益分配。
更重要的是,政治与地缘的色彩越发浓重。
2025年2月,巴拿马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随后美国高层密集表态,称要“消除中国对运河的影响”,并公开称赞巴拿马的决断。
与此同时,黑石牵头的财团宣布与长和达成约230亿美元的全球港口资产交易意向,其中包括巴拿马两端港口的控制权,交易前景与巴拿马国内司法走向、监管审批将高度耦合。
在法律、政治与资本的三重夹击中,巴拿马与长和各自真正的谋算是什么?
从“黄金港口”到“第三方方案”:巴拿马的对外平衡术
外界流传巴拿马筹建“两个黄金港口”、并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说法,但官方并未发布具有同等明确性的项目招标文件。
目前能坐实的,是巴方以“降低对单一外部力量依赖”为导向,同步推进“能源走廊”“船旗与航运生态”等替代与增量选项:其一,巴拿马启动“跨洋天然气管道走廊”筹建,计划于2026年确定最终特许方,以多元化运河收入来源、缩短能源物流链条;其二,穆利诺总统在日本密集会见海运企业与政要,强调日本是运河第三大用户,意在深化船旗注册、数字化与安全合规,重塑“运河—船旗—港口”三位一体生态。
这种平衡术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一方面,通过法审与重谈,将既有合约拉回巴方可接受的收益与治理框架;另一方面,以对日合作与能源基础设施为抓手,释放“开放但更可控”的信号。
9月初,巴拿马对日沟通给出一组实用数据:7成日本船东悬挂巴拿马旗,41%的日本总吨位在巴拿马船籍之下;截至8月下旬,巴拿马船籍共有8812艘船、2.415亿总吨,约占全球船队14%。
这些数字表明,除了运河过闸费,巴拿马还有可与主要用户共建的制度性收益。
与此同时,区域航运版图也在改写。
秘鲁钱凯港在2024年末启用后迅速扩张,对接上海与广州形成直航干线,单程时间可缩短至约23—30天、综合物流成本下降约两成;港区一期规划即具备百万标箱级能力,并向3.5百万标箱扩容。
对中国及拉美而言,这一太平洋深水枢纽为“绕开既有中转链路”的直达方案提供现实选项,也客观弱化了“运河—北美西岸—亚洲”的单一路径依赖。
由此看,巴拿马与中国的博弈并非“零或一”。
在巴方推动“资产法审+生态重构”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以南美太平洋岸线的新枢纽进行航线再平衡。
短期摩擦难免,但中长期的产业链重组很可能呈现“多枢纽并存、运价分层竞争”的格局。
港口交易风波与“捐款”谣言:长江实业的澄清与底线
针对社交平台传言“李嘉诚通过巴拿马基金向乌克兰捐款5亿美元”“参加伦敦某大楼开幕”,长江实业在9月9日发布正式通告,明确称上述信息“纯属虚构”:“李嘉诚中心大楼”并不存在,所谓“巴拿马基金”亦不存在,更没有相应捐款。
多家媒体随后转引通告原文,形成合力辟谣。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港口交易高度敏感的时间窗口,任何未经证实的个人行为叙事,都可能被误读为“政治表态”,进而干扰监管判断与市场预期。
把镜头拉回到交易本身。
3月以来,关于“长和拟向美国财团出售全球港口资产”的报道持续发酵,金额口径在190—230亿美元不等,涉及43个港口与199个泊位,焦点资产包括巴拿马两端码头。
由于该交易横跨多法域、多敏感地区,自然触发各国监管与反垄断审视;加之巴拿马国内的违宪诉讼进展未明,交易的不确定性客观上抬升。
对长和而言,公开口径维持“依法依规、静待审批”的基调,既是资本市场合规所需,也是地缘风险管理的下限。
从商业底层逻辑看,港口资产的价值不止于泊位与吊机,更在于“制度信用+航线绑定”的复合收益。
以PPC为例,企业披露的投资与分成数据,能解释其“为什么想卖个好价钱”;而巴拿马审计与总检的强硬姿态,则反映“国家为什么想把合同条款拉回有利一侧”。
这种“利益函数”错位,叠加美方强调“去风险”、日方深度参与运河生态,中国则以钱凯为代表布局南美新枢纽,现实世界的答案往往不是“谁踢走谁”,而是谁能在多方制衡中保持航线、货主与金融的持续粘性。
接下来要看三件事:第一,巴拿马最高法院如何裁判“违宪案”。
若裁定合同或续期程序存在根本瑕疵,巴方将有底气推动“重新划分收益—治理权”的再议程;相反,若法院维持合同效力,政府可能转向“以监管与新项目分流”的间接策略。
第二,黑石牵头的全球港口交易能否跨越多法域审批门槛,尤其是与巴拿马国内程序之间的衔接期如何安排。
第三,运河本身的收入结构与服务组合如何调整,例如以“能源走廊+高端船旗+数字通关”的方式,弱化对单一港口经营体的路径依赖。
巴拿马刚“出招”,李嘉诚又被传“捐款”?答案其实很清楚。
捐款是谣言,已被企业正式否认;而巴拿马的真正意图,是在大国博弈与本国利益之间,用法律工具与产业升级为杠杆,重塑运河与港口的权力—收益结构。
对中国与相关企业而言,压舱石不是情绪化的口水战,而是三点:一是依法合规应对当地司法进程,稳住现有经营与航线网络;二是以钱凯等新枢纽扩散风险,优化亚—拉美直达通道;三是以长期合同、共同投资与绿色数字化能力,继续争取船公司与货主的“用脚投票”。
当多中心格局成为新常态,谁能以确定性供给穿越周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