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细细品味,这短短十五个字,道尽了人生诸多烦恼的根源。
我们时常焦虑,时常愤怒,时常喋喋不休,却不知其根源何在。法师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不过是识、威、信三者有所欠缺罢了。
识不足则多虑,眼界开阔方能心安
人之所以多虑,常是因为见识不足。见识短浅之人,犹如井底之蛙,只见一方天空,稍有风吹草动,便觉天塌地陷,惶惶不可终日。
见识不足者,遇事往往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不是事情有多复杂,而是心中无底,脑中无料,不能立即辨别轻重缓急,洞察事理本质。
于是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微小困难放大化。
增长见识,无非是多读好书,多行路途,多交益友,多反思己。书中有前人智慧,路中有天地广阔,友中有真诚点拨,反思中有自我超越。
眼界开阔之人,见多识广,心自然安定。他们明白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不为一时得失而忧,不为眼前困境所惧。
因为他们知道,山后有路,绝处逢生,这是世界的常态。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智之人,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故而能够从容应对世间纷扰,不为外物所累。
威不足则多怒,涵养深厚自然从容
易怒之人,往往缺乏内在的威严。这里的威严,不是指外在的权势地位,而是指内在的涵养与自信。
一个人若内心虚弱,便会通过外在的愤怒来虚张声势,试图以此震慑他人。
这好比小溪流水哗哗作响,而大海深处却沉默无声。真正的强者,不需要靠发脾气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愤怒,说到底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无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只好借助情绪来压制他人。这样的愤怒,既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实为不智之举。
涵养深厚之人,遇事不慌不忙,处变不惊。他们内心自有定见,不需要靠愤怒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们的威严来自内在的修养与品格,如同美玉自然生辉,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装饰。
修炼内在威严,需要日日自省,时时修心。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学会理解他人,而不是苛责他人;学会包容差异,而不是强求一致。
当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他便不会再为琐事动怒,不会因挫折沮丧。他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的得失荣辱,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信不足则多言,踏实做事不辩自明
言多者,往往因为信心不足。人总是越缺少什么,越要炫耀什么。
内心充实之人,不需要用言语来证明自己;而内心空虚之人,却总是喋喋不休,试图用语言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自信不足之人,常常急于表达,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华”与“贡献”。
他们不断地解释,不停地辩解,却不知言多必失,过多的言语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需要多言。他们的行动自有说服力,他们的人格自有感染力。如同稻谷成熟时低头,杨柳枝繁时下垂,越是充实,越是谦逊。
《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宝贵,何必浪费在无益的言谈上?踏实做事,默默耕耘,自有天道酬勤。
修行之道,在于少说多做,言行一致。不要说空话、大话、假话,而要说实话、善话、有用的话。每一句话都应当经过思考,每一个承诺都应当尽力兑现。
当一个人言行一致,踏实践行,他的信誉自然建立。不需要自我吹嘘,不需要辩解说明,别人自然会信任他、尊重他。
修好自己,方能从容处世
弘一法师的这句话,归根结底是教导我们如何修心养性。多虑、多怒、多言,都是内心某种缺失的外在表现。
唯有向内求,修炼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没有一颗修养有素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而修养深厚之人,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修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每天读一点好书,每天做一些好事,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每天进步一点点。
日久天长,自然气质变化,涵养深厚。
当我们见识广博,内心威严,信心充足时,自然能够减少无谓的思虑、愤怒和言语。
我们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以更加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加平和的心境度过人生。
人这一生,说到底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修得一颗从容心,方能笑对人世浮沉,看云卷云舒,品人生真味。
愿我们都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安宁,活得从容,过得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