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徐霞客因怀念已故妻子,偷偷宠幸了原配的侍女,并让她怀了身孕,谁料,待徐霞客云游回家时,周氏已经被继妻卖了,她生下的孩子没有被认回,谁知,就是这个孩子让徐霞客的名字名垂千古!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徐霞客这个名字,是在课本里,大家都说他是“背着行囊,走遍大江南北”的旅行家,我那时候只觉得他厉害,能写下那么多游记,还被后人称颂。
但其实,当你看到徐霞客那段复杂的家事,就会发现,他的人生,比游记还要曲折。
1617年,徐霞客三十岁出头,江南的天刚下过雨,泥土里带着青草气。他的妻子刚刚去世,家里冷清得厉害。
那个年代,男人丧妻不是稀罕事,可徐霞客却实在放不下,他每天都在书房待很久,一壶茶,几卷旧书,连饭菜都很少碰。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会在妻子的旧物前坐一会,摸摸她用过的梳子,再看一眼她留下的手帕。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家里的侍女周氏成了他唯一能说说话的人,周氏其实一直很安静,干活利落,从不多言。
可那年冬天,她端来热汤时,悄悄说了一句:“老爷,您多吃点吧,夫人也不希望您饿着。”
徐霞客愣了一下,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就是从那以后,他和周氏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后来发生的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天夜里,窗外的雨没停,徐霞客喝了点酒,心里乱得很。
他和周氏说了很多话,什么都说,甚至把这些年出游的苦和寂寞全都倒了出来,最后,两个人就那么靠在了一起,第二天早上,徐霞客走得早,周氏却红着眼睛守在厨房。
徐霞客没想到,这一夜之后,周氏就怀上了孩子,但当时的徐霞客,心思全在外面的山水上。
他计划着再次出游,想用走路和写字来忘掉家里的哀愁,出门前,他只跟母亲交代了几句,便背起行李离开了江阴。
等他再回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家里变了样,母亲请来了继妻,周氏早已不见踪影。
仆人们只说:“周氏被新夫人卖了,说是给家里添晦气。”徐霞客问了几句,没人肯多说,那时候,生下来的孩子已经被送走了,甚至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徐霞客其实不是冷血的人,他去找过周氏,托人打听了许久,最后只知道孩子被养在一个普通农家。
可明末的江南,生活本就不容易,谁还顾得上一个私生子的命运?徐霞客只能把这件事埋在心底。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以后,徐霞客的名字能流传到今天,竟然也跟这个孩子有关,徐霞客晚年,游记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可他一直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成,很多话没说透。
有人说,他之所以那么执着地走遍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心里总有个缺口,那就是周氏和那个孩子——他始终没能弥补的遗憾。
后来,徐霞客的游记能够完整留存下来,除了他自己的坚持,更离不开民间后人的整理和保存。
有史学家考证过,徐霞客的很多手稿,之所以没有在动荡年代消失,正是因为他那个没有名分的孩子被接济在江阴乡下,偷偷保管了父亲的旧物。
这个孩子虽然一辈子没进过徐家大门,但他的后人,却一直把“徐霞客游记”当成传家宝。
到了清末,有人将这些手稿带到苏州,又有人转到无锡,最后才得以在民国年间正式出版。
这个故事,到今天都没人敢在大庭广众下细讲,但每次走进江阴的徐霞客故居,总能看到一张旧桌子,上面摆着一本泛黄的游记。
解说员说,那是徐霞客晚年手写的笔记,字迹里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执着。
如果当年周氏和孩子能在徐家留下来,徐霞客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样子?他还会像后来那样,不断远行,不断写下那些关于山河与人生的句子吗?
这个故事其实没有答案,明末的江南,家国都在动荡,个人的悲欢在历史里显得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才让徐霞客的故事变得格外真实。
你说,名垂千古靠的是什么?是山河,是游记,还是那些被遗忘的亲情和遗憾?
有些人活在史书里,是因为他们的脚步够远,有些人却活在我们心里,是因为他们的遗憾够深。
徐霞客这一生,走得很远,但家门口的那点风雨,却始终是他写不尽的痛。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