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家,脸色阴沉,把书包一扔,什么都不说。你关心地问一句:“怎么了?”
他冷冷地回一句:“别烦我!”
你的心一下被刺痛,耐心瞬间消失,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我关心你,你怎么这样说话?”
空气立刻变得紧张,对话变成了对抗。
这就是被孩子情绪“带偏”失控的典型时刻。他们的情绪像导火索,点燃了我们的情绪,让沟通陷入僵局。
我们都想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可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接不住”孩子的脾气?
分清“共情”和“同情”
我们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共情孩子,以为共情就是“感同身受”,但如果共情分寸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变成“同情”。
比如:孩子拿了60分的试卷回家,沮丧的说:“我太差了,根本学不好。”
这时,如果父母被孩子情绪感染,急于让他快点好起来,会跟着孩子一起难过。就会说“没关系,此次肯定能考好。”
当被孩子的情绪淹没,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所谓同情,就是我被你的情绪影响,和你一起陷入情绪漩涡。
而共情,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不会被你的情绪左右。
共情一般会这样表达:“我能理解你现在很沮丧,但我相信你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这件事确实让人难过,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一个能看见情绪、但不会被情绪吞噬的引路人。
情绪锚定:稳住自己,才能稳住孩子
当你发现自己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时,可以试试这个小练习:
深呼吸三次,感受双脚踏在地面的稳重。以此来快速平静自己的情绪。
并在心里默念:“这是孩子的情绪,不是我的。”
然后想象自己是一棵大树,风雨来了会摇晃,但不会倒下。
记住:先戴好自己的“情绪氧气面罩”,才能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转变内在对话
经常自我暗示对话,因为我们的想法,会直接影响情绪反应。
我们把“我必须让孩子马上快乐起来”的想法换成:“我的任务是陪伴,而不是立刻解决他的情绪。”
把“孩子情绪不好,说明我做得不够好”的想法换成:“情绪是正常的,我能保持平静,就是最好的支持。”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背后的需求。更容易稳定自己的情绪。
情绪分离日常练习
比如:早晨可以做 5分钟冥想,设定“情绪边界” 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放学后 先调整自己的状态,再与孩子交流 避免被情绪直接影响
晚上 记录“今天没被带偏的时刻” 强化积极经验
睡前 回想今天三个美好瞬间 ,平衡对负面情绪的关注
长期成长视角
养育青春期的孩子,不是要塑造一个完美的人,而是陪伴一个真实的生命。
经历真实的情绪起伏。那些你觉得“被带偏”的失控时刻,往往正是孩子最需要你稳定陪伴的时候。
当你能在情绪风暴中保持稳定,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情绪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和它共处,而不是被它吞噬。
真正的情绪教育,不是筑起高墙隔绝风暴,而是在风中站稳,展现内心的力量。
今晚,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刻,承认今天的努力已经足够—,能够意识到自己“被带偏”,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觉察和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