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本月初,高层悄悄地干了一件大事儿!
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命运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改写…
之所以说是悄悄地干,就是因为这事儿并没有大规模宣传。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支持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并推出四项税收优惠政策。
此轮将有万亿国资充实社保基金,充值方式跟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主打一个“减税不减收,征税不增负”。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还有这好事儿?”
那必须有!来看看《通知》里提到的四项税收优惠政策,就能一目了然——
对承接主体在投资过程中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和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
将转让划转的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投资取得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承接主体转让划转的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免征承接主体应缴纳的印花税。
对承接主体转让划转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以及运用现金收益买卖证券应缴纳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先征后返。
你注意啊!其实这项税收新规从2024年4月1日起就开始执行了。
因此《通知》中也明确了,此前已经缴纳的税款,只要符合规定都可以申请退还。
简单来讲,马上就会有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回流到社保基金,进一步充实我们的养老钱袋子。
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这个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高层出台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
当时,咱们的计划是将中央和地方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10%国有股权划给社保基金,为的就是填补养老金缺口。
第一次执行是在2018年,率先在中国联通等三家中央管理企业、中国再保险等两家中央金融机构,以及浙江省和云南省开展了试点工作。
到2020年底,已经完成93家央企合金融机构的1.68万亿资金划转。
截至2024年底,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已突破2.1万亿,2024年度收取划转企业分红264.22亿,累计收取分红1116.06亿。
短短4年时间,社保基金的涨幅已经达到25%上下。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通过高股息就能够获得高回报,同时也为促进社保基金的入市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实质上看,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保基金,本质上是财政资金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内部转移。
同志们,这一把操作妥妥的一石三鸟啊!
其一,直接降低承接主体的运营成本与交易成本;
其二,能够实现定向给社保基金充值,充盈社保池子;
其三,稳定老百姓对于社保基金方面的预期。
总之一句话,要将国有资本的收益精准滴灌到社会保障的根基之中:
降成本是直接效果、充池子是核心目的、稳预期是长远意义。
咱们这是在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到底啥叫“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高:无论是公平还是效率,兼顾个明明白白。
尤其像笔者这号85后,听说国家正在加大力度给社保基金充值——
那真是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走路也有劲儿了,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
常看咱们号的老铁都知道:
凡是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且可持续的事儿,咱们绝对双手赞同。
这一次也不例外。
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社保基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当前地人口形势。
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亿,占比15.6%;
而在2014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2.12亿和1.38亿,分别占总人口地15.5%和10.1%。
十年间,我们的劳动人口绝对值,已从2014年的约9.16亿人下降至约8.58亿人。
截至2024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抚养比大约为22.8%,而在2014年末,这一数值还只有15.6%。
简单科个普,抚养比反映非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
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婴儿潮”的影响,当下的退休潮很可能持续到2035年左右,而后还有“回声婴儿潮”带来的“回声退休潮”。
未来一二十年里,我们将直面这样的社保压力。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社保体系中执行的现收现付制度也到了该被升级叠甲的阶段。
现收现付这个词,英文的说法相当形象:Pay As You Go!
简单理解就是,用当下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费,来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这套系统已经运行多年,但它的健康运转必须依赖一个关键前提:
劳动人口多于退休人口。
可是从前面咱们提到过的一连串数据,大伙儿也不难看出,这个关键前提其实正在被动摇。
随着抚养比大概率继续攀升,现收现付制之下,社保池子的水位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个节骨眼上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正是对这一长期挑战开了十分重要的外挂。
其核心逻辑就是,从过去现收现付制的一头沉,向“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的两头堵进行过渡。
咱们来算笔账,你就知道这笔充值到底有多大含金量了——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末,全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9.6万亿。
咱们前面也说了,截至2024年底,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已突破2.1万亿。
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已达全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的21.87%。
而最近的这次税收优惠政策,预计还将为社保基金充值超过1万亿。
在可见的未来,这个比例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提高。
现收现付的现实意义在于解决当下的现金流问题,而基金积累是要解决未来的支付能力问题。
通盘来看,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本质上和此前开始实施的阶段性延长退休年龄,互为配套操作,都是为了服务开源节流。
而开的这个“源”,来自于国有资本,实力自然雄厚;
从税收优惠对象来看,还是笔货真价实的“聪明钱”。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玩意儿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买卖。
在笔者看来,这绝对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深渊布局。
这么讲,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通过划转国资充实社保基金,在稳定老百姓对于养老预期的同时,还能稳住消费信心,防范风险;
其次,社保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股东,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闭国有企业提升效率、提高分红、增强竞争力;
第三,将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收益,通过社保体系惠及更广泛大众,是实现社会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实践。
以上方方面面,都在指向同一个结果:共同富裕。
因此不难看出,此项举措今后大概率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贯彻落实下去。
现在,让我们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思考整件事情:
国家给社保基金填充天量且长期的弹药,当然不可能让这笔钱躺在账户上睡大觉。
从减免税收的路径,也能深刻体会到其因果循环逻辑。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笔资金的强势入场,必将深度影响未来资本市场的格局。
想到这里,笔者就不得不提出以下两点思考,供大家讨论——
其一,未来国央企及金融机构的长期投资,大概率会是最稳健的“压舱石”。
与社保基金高度绑定的这部分投资,核心目标是实现长线意义上的保值增值。
毕竟这背后关联着亿万百姓今天的养老金和未来的养老金。
这决定了它的投资风格不太可能看齐追涨杀跌的游资;
相反,更加注重长期价值与稳健收益,几乎是其唯一选择。
尤其是在市场表现相对低迷、信心指数相对不足时,这类长线资金的托底和买入行为,能有效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提振整体信心。
从宏观上看,利好整个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慢牛格局。
无论从规模体量上还是投资意志上,皆是如此。
其二,国家队的钱究竟会投在哪里,至关重要。
在写下面的文字之前,有必要叠个甲: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笔者接下来的分析,只是基于现有的发展导向,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有两个核心方向,很有可能被重点关照——
第一类是高股息、稳增长的“现金奶牛”。
社保基金支出,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现金分红来支付养老金。
像银行、保险、能源、物流、公用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部分经营稳健的消费龙头,有一定的概率崭露头角。
咱们就不点具体张三、李四了,大家照上面的思路去观察,相信会有自己的思考。
这些领域本就现金流充沛、分红率较高,来自社保基金关联的万亿资金的加持…
不排除进一步强化市场近年来已经形成的 “高股息”投资主线。
第二类是符合国家战略的成长赛道“新蓝筹”。
社保基金在稳字当头的同时,还着眼于资产的长期增值。
这意味着,与其关联甚密的国有资本必然会布局代表我国未来方向的关键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创新药等。
这同样是一举两得之举:
既可以博取高成长收益,也能定向支持有望推动产业升级的头部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社保基金不仅提供了“天使投资”,更能分享产业转型的红利。
你瞅瞅?这不就是科技版的“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吗?
完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