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古籍《石室密录》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旨在使这部珍贵的中医古籍更加贴近现代读者,让更多人能够轻松理解并受益于其中的中医智慧。希望通过翻译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连接古代医学与现代人群,让中医之道得以传承与发扬。文中提及的药方与方剂,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需应用,请务必查阅原著并遵循专业医生指导。
卷三(射集)
引治法
论虚火沸腾
天师说:引治,是一种根据病情位置不同,采取上引或下引的治疗方式。比如,当人体内的虚火在咽喉和口齿间翻腾时,如果服用寒凉药物,虽然入口时感觉舒适,但不久之后症状又会加剧。再次服用寒凉药物,又可能导致腹泻和腹痛,而上面的热症却更加严重。有时想用热药凉服的方法,但病人往往不相信,不肯轻易尝试。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外治的方法,通过引导来治愈病症。
具体方法是:将一个附子研磨成末,用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不久之后,火气就会减弱,再过一会儿,热症就会消退,仿佛进入了一个冰凉的世界。这时,再大量服用六味地黄丸汤,虚火就不会再翻腾了。这是因为这种火类似于雷火,遇到水会更加猛烈。就像雷霆在浓阴大雨之时会更加震动,惊天轰地,但一见太阳当空,就会雨歇声消,寂然无闻。
再看看冬天的天地,严寒霜雪,冰冻郊原,雨雪霏霏,阴风惨厉。这是天气下行,地气反而上升的现象,因为下热则上自寒。而到了夏天,酷日炎蒸,火热炽烈,仿佛能烁木焚林,燔汤沸水。这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现象,因为上热则下寒。 人体的虚火也是如此。
如今既然火在上方翻腾,那么下方就会冰冷。现在用附子这种大热之药,通过涌泉穴来引导,是因为涌泉虽然是水穴,但水之中实际上有火气存在。火性炎上,而穴中却正寒。忽然得到火的温暖,水就会变温,水温则火自降。同气相求,火必然会归回到它的窟宅之中。火既然回到了窟宅,又怎么会再在上方翻腾呢?这就是咽喉口齿的热症突然消退的奥妙所在。这种引治的巧妙之处,是我们应当了解的。
论厥逆
张公说:引治还有一种方法,你要记住。如果有人患有厥逆症,又不敢轻易用药治疗的,可以用一两吴茱萸研磨成末,再用半两面粉,用水调成浓糊状,然后用一块像钟面一样大的布摊成膏状,纸垫上约半分厚,贴在涌泉穴内,那么手足就不会逆冷了。况且对于上热下寒的病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导治疗。这也是引火归元的方法。
华君说:这种方法我之前还没有传授过。
来源:《石室密录》(清·陈士铎)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