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纸上分子”变为现实的能力,是AI制药落地开花的“关键”。
筑起“小院高墙”,首家禁封中企的美AI公司出现了
Guide View
8月28日,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梁文锋以及宇树科技王兴兴等入选美国《时代》双周刊人工智能(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三位创始人被归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类别,同样上榜的还有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黄仁勋和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等,从中基本能窥见中美两国正在并驾齐驱,共同领跑AI发展。不过这种局面可能并不是美国乐见的。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9月5日,一则消息在全球AI圈“炸锅”,美AI公司Anthropic官宣修改服务条款:停止Claude 向中国资本控股企业提供服务,立即生效,无论企业位于哪里,只要背后大股东超50%控股是中国资本,统一封禁。这一政策同样适用于美国认定的“对手国家”(adversarial nations),比如俄罗斯、伊朗、朝鲜等等。
Claude与OpenAI的ChatGPT、Google的Gemini被公认为最顶级的三大通用大模型(Closed AI模型)。如果说ChatGPT在C端拥有强知名度,Claude更偏向于B端和企业,创立公司 Anthropic 禁封中资控股企业,等于主动放弃当前至少数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对于全球AI发展来说,美国AI筑起“小院高墙”,这不是什么好事——AI模型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工具,而是沦为美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工具,一刀切断正常的市场化流通合作,在美国立场:做不到创新药归创新药,政治归政治,AI也步入新药后尘。
Anthropic 在公告中说,这项措施是为了“应对法律、监管与国家安全风险”。这份公告,强化了某种意象:全球 AI 行业正在从“技术竞争”转向“地缘政治竞争”。放到新药身上是一样的道理,而AI制药恰好是两大bug的叠加,不排除未来也可能面临竞争打压,不过中国新药与AI制药均有“一战之力”,打压制裁反成中美产业竞速赛跑的“发令枪”,中国新药产业只会也只能越挫越勇。
发令枪打响,中美AI制药竞速大幕拉开
Guide View
近年来,美国已发起N多次对中国创新药、生物科技产业实施制裁。今年以来,相关措施出台更加密集,预计地缘政治纷争会成为长期扰动全球新药发展的变量因素。但这不会轻易切断中美新药(含AI制药)合作纽带,也改变不了双方竞跑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是脱钩断链之难,这是长期博弈局;
二是放全球市场来看,没有哪一方对另一方有绝对的碾压优势。
三是,美国市场可以独立运转,其他全球市场亦可自成体系。
回归到Claude对中资控股企业的封禁,主要影响的是“模型算法”中的文本处理环节,不说中企有国产替代模型方案,其他AI领域,中国更有一战之力,尤其是AI制药竞争是多维度的,中美难说谁更胜一筹:
算力基础(芯片、超算中心);
模型算法(LLM、生成式AI、几何深度学习等);
数据资产(独特的生物数据集);
湿实验能力(将AI设计的分子进行合成和验证的实验室能力);
资本与人才。
我国除了在通用大模型的原始创新和算力基础(高端GPU)上受制于人外;其他三个维度几乎都是优势领域,拥有庞大的市场、丰富的数据、强大的政府推动力、成熟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实验产能,以及大量优秀的AI和生物跨领域人才。
简单概括,AI制药的核心是高质量、大规模的专业数据——中国拥有庞大的临床数据(不仅限于本土,还包括CRO历史数据沉淀)、独特的疾病谱和患者群体,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AI制药模型的宝贵资产。成熟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实验产能,亦是AI制药能够落地开花,形成实质转化的关键,这就全面得益于中国强大的CXO产业。
中国CXO正将AI牢牢嵌入新药研发产业链条,打造出一体化的“药研先进制造工厂”,这是产业基建有短板(研发在本土,落地生产外迁)的美国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优势。
以药石科技为例,它正通过“AI设计 + 顶尖化学合成产能 + 前沿技术”的组合拳,极大地推动了新药分子的快速转化落地与成本控制:
AI:负责高效、低耗地完成分子设计,分子筛选命中率提升30%,缩短研发周期50%。化学合成产能建立强大的柔性生产线:特色分子砌块库让专家得以快速拼接出AI设计的复杂分子;高通量化学合成能力加持,允许短时间内设计并试验多元的合成路径,快速筛选出最优的合成路线,并交付公斤级甚至更大量的样品。
前沿技术组合搭档进一步放大威力,如药石科技获国际绿色化学奖的连续流化学技术,攻克了“不可放大”的合成难题,让更具创新性的分子结构得以落地转化,不仅拓宽了新药设计的化学空间,也无缝地从毫克级的工艺探索放大到公斤级的生产,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极大缩短了临床候选化合物的供应时间,加速新药研发的整体进程。(ps:更多的新分子合成难题攻关可于文章开头扫码关注药石科技第二届绿色化学论坛。)
上述种种不仅是中国CXO的绝杀技能,更是将“纸上分子”变为现实的能力,这是很多纯AI软件公司无法做到的。未来AI制药的竞争不仅比拼人工智能,更是产业数据开发利用与分子产业化能力的竞争。
单月合作近100亿美元,AI制药是未来十年行业主流
Guide View
2025年6月,全球AI制药领域迎来单月合作金额峰值——累计交易总额逼近100亿美元,刷新行业年度纪录,成为AI技术与药物研发深度融合的标志性月份。其中: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的合作;DoveTree LLC与晶泰科技签署数十亿美元管线授权合作意向书,中国企业接力拿下了AI制药合作史上两笔巨额交易。
多家权威机构数据显示,全球AI+药物开发市场正进入爆发期: 2023年规模约13.9亿美元,2024年增至18.6亿美元,预计2030年更将达到8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保持在30%以上,远超传统制药行业5%左右的增速。
投研机构指出,这些数据与合作案例共同印证:AI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药物研发核心驱动力”,未来十年,AI将从“技术热点”转变为“行业主流”,一旦首个AI原生药物成功上市并形成销售放量,行业将迎来第二波指数级资本与人才涌入,重塑全球医药产业格局。
换言之,中美新药产业,正在一个新起点上,竞备赛跑,只能勇进不许后退,否则将错失行业未来。
参考来源:
[1] MacTalk
[2] VCA创投社
[3] 盖德视界历史报道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