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将深入挖掘新发现作为工作重点,指导各地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查工作。截至2025年8月31日,全省新发现1754处(最终数量将以第三阶段认定为准),新发现率为19.4%。目前,全省重要新发现有10余处,涵盖汉(夫余)、唐(渤海)和近现代多个时期,丰富了吉林省文化时空和历史轴线。
以物为鉴,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新发现的文物实证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吉林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缔造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东北亚地区文明交流互鉴,也使吉林省文物保护工作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更加凸显,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义村古墓葬。位于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属汉(夫余)时期。2025年4月,榆树市三义村村民赵某,把早年在自家挖菜窖时挖出的两件青铜器主动上交。经鉴定,这两件青铜器是汉(夫余)时期的青铜鍑和青铜锸,其形制与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地出土的器物完全一致。专家推断,出土这两件青铜器附近存在古代墓葬分布。经一个月的勘探,已明确三义村墓葬范围。该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北夫余民族建立的第一个边疆民族政权的兴衰和当时东北地区古代夫余民族生产生活、丧葬制度,探究高句丽文化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延边边墙和龙南段[唐(渤海)时期])。位于和龙市龙城镇大成村、泉水村。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大成烽火台、大金场烽火台、泉水烽火台1号、泉水烽火台2号和泉水城址。城址位于烽火台连线以西,相距约650米。城址距离烽火台较近,初步判断为一座附属的大型防御关堡,后续将继续开展考古工作确认。2010年吉林省启动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原以和龙市土山子镇五明东山段墙体为延边边墙南部的起始点,本次新发现的烽火台及城址位于和龙市区南端,北距土山子镇五明东山段墙体的直线距离约19千米,从而延伸了延边边墙约17%的长度。此次发现拓展了延边边墙防御空间上的学术认识,为探讨我国古代东北边疆地区政权建设及军事防御体系增添了重要考古学实证资料。
铁证如山,再揭侵华日军累累罪行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罪证遗迹被发现,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三)锡伯屯抽水站。位于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锡伯屯,始建于1944年。在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了保障战争供给,有计划地在东北建设水稻生产基地,在前郭灌区实施了“紧急农地造成计划”;计划在前郭开发5万公顷水田。同时,日本沿着松花江在哈达山、锡伯屯等设立三处抽水站,通过机械抽取松花江水,以保证水田的水源。1945年日本战败时,哈达山第一抽水站已经完工并装机完毕,锡伯屯抽水站完成抽水站厂房等基础建设,并从日本运送来6台抽水机组,后因日本战败,一直搁置。抽水机组泵体上铸有“东京”“荏原制作所”,吸水管铸有“康德十一年”。1957年抽水站复建时,这6台机组才完成安装,1985年哈达山第一抽水站设备换新,原有的7台机组迁移到锡伯屯抽水站(后更名为第二抽水站),从而使日本产机组总数增至13台。现在的前郭灌区灌溉体系是在当时的灌溉体系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已经成为吉林省最大的灌区及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这一体系见证了东北农业开发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新中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水利建设的智慧。锡伯屯抽水站是吉林省内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日本侵略者役使中国劳工修建的用于掠夺土地资源和粮食的水利工程设施,其抽水机组代表了日本当时重工业机器制造的最高技术水平,实证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侵略。
(四)庆岭南山日军军事要塞(民国时期)。位于辽源市东丰县横道河镇合力村。该军事要塞修建于庆岭南山望宝顶子山上,居高临下,可监控奉海铁路、山城镇日军机场等设施。庆岭南山日军军事要塞是吉林省内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日军永备军事要塞,是一处极具战略价值的日军高山防控火力支撑点,用实物实证了日本利用军事力量控制铁路、机场等设施,对东北地区实施军事、经济双重侵略的历史。
不朽忠魂,补充完善白山地区抗日斗争图谱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吉林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在白山松水间留下了丰富的抗日遗存和永不磨灭的精神。
(五)马架子密营遗址(1936年—1940年)。位于白山市靖宇县赤松镇马架子村。马架子密营遗址为杨靖宇将军殉国前从那尔轰地区突围经历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时居住的密营。该遗址地理位置隐蔽,便于转移,是抗日战争时期抗联部队建立的典型密营之一,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抗联密营建设和杨靖宇将军殉国前行军路线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东北抗联在极其危险、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卓绝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真实情况。
(六)老虎山义勇军活动遗址(1932年—1937年)。位于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滴台村。王凤阁于1932年11月将部队带往临江(今浑江区)、通化、辑安(今集安市)三县交界处的老虎山、大罗圈一带,构筑了工事,建立了简易的枪支修械所、被服厂、粮食加工厂,准备凭险据守,长期坚持抗日。其于1937年3月与日伪军在老虎山激战中受伤被俘,同年4月就义于通化,其妻子和幼子同时被杀害。老虎山是王凤阁坚持长年抗战并最后战斗的地方,给日伪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该遗址选址绝妙,功能齐全,且后勤保障区和军事训练区保存较好,填补了白山地区抗日义勇军遗址的空白,对于研究王凤阁带领的义勇军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作用、布局、军事防御等方面有很大价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85周年、王凤阁英勇就义88周年。马架子密营遗址和老虎山义勇军活动遗址的发现,为讲好吉林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提供了新的实证。
红色传承,填补解放战争革命文物空白
吉林省是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战略转折地、重要战场和前沿根据地,吉林战场的胜利直接支援和影响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以及东北的解放,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彭真旧居(1946年)。位于梅河口市和平街道民丰街。旧居一直由铁路部门使用,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彭真旧居的发现,补充和完善了当时领导东北解放战争的最高指挥机关的组成。1946年3月13日至4月21日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梅河口会议会址先后召开了10次会议,彭真主持会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东北大会战”方案。按照会议的部署,我军先后解放了四平、长春等地,有效阻止了国民党大举北进的野心,为我党根据地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八)通化攻坚战遗址群(1947年)。位于通化市东昌区环通乡长流村。通化市当时有辽东门户之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北面进入通化的锁钥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解放通化的外围战场,国民党部队依山修筑大量半永久性工事,建立坚固的防御体系。1947年3月17日至24日,东北民主联军在此向占领周边高地的国民党守军进攻,占领长流后山高地后,继续进攻前山、西山国民党守军,因国民党守军顽强抵抗,其余高地未被攻破。后民主联军各部奉命撤出战斗,主力转为围点打援,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围困通化。同年5月22日,通化第二次解放。通化攻坚战虽未达到歼敌破城的目的,但配合了北满作战,并迫使国民党部队仓促增援,为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全歼国民党该部队创造了条件。该遗址群作为“四保临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省内发现的规模宏大、结构清晰、设施完备、保存完整的东北解放战争“四保临江”战役期间围攻通化时国共双方争夺制高点的战斗遗址群,见证了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以行聚力,丰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神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吉林的奋斗精神镌刻在科技、水利等人文遗存中,彰显了时代担当。
(九)王大珩旧居。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工农二胡同。王大珩(1915—2011)是中国杰出的应用光学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拓荒者。20世纪50年代,王大珩在长春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熔炼出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等“八大件”以及红宝石激光器等仪器,结束了中国精密仪器依赖进口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旧居是一座二层小楼,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原是日伪政府修建的“代用官舍”。1964年王大珩和他的家人搬进了这座二层小楼。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逝世后,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其命名为“王大珩楼”。王大珩旧居保护利用不仅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以王大珩先生为榜样。
(十)元峰渠。位于和龙市崇善镇上天村。1956年10月开工,1958年5月竣工,全长17.7千米。当年,上天村仅能满足饮用水的需求,村民农田开垦因缺水受限。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县里决定建设元峰渠工程,崇善公社抽调了300名民工参加工程建设。元峰渠自拦河坝到大洞段山高壑险,施工人员在距江面50多米高的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悬空打眼放炮。经过奋战,形成了元峰渠引中朝界江图们江水倒虹吸跨越红旗河的雄伟姿态。该渠是崇善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冒着严寒风雪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劈岭、凿石穿洞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把图们江水引上高于自身60米的山顶平原,使海拔600米高的长白山东麓台地种上了水稻,灌溉了450公顷农田。它见证着崇善人民开高山、拦河筑坝的英勇气概,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渠”。元峰渠建成时间早于河南的红旗渠,此创举当时传遍祖国大江南北。1966年,朝鲜族作曲家金凤浩以亲身参与修建的元峰渠为原型,创作了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红太阳照边疆》,歌词里“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描述的就是横跨红旗河的元峰渠倒虹吸的场景。
下一步,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要求,完成数据审核、认定公布、验收、出版普查成果等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执笔:韩 洋)
(图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