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博物苑,有一把其貌不扬的“小茶壶”,静静地立在展柜中。
它高不过20厘米,釉色淡青,形似皮囊,若不是其“镇馆之宝”的名头,恐怕不少游客会与它擦肩而过。
可就是这把壶,价值连城!
它不是金银打造,却比金银更珍贵;它没有镶嵌宝石,却闪烁着千年文明的光芒。
1973年,南通市区人防工地的施工人员一铲子下去,撞出了一阵清脆的响声——这把沉睡千年的越窑青瓷皮囊式壶重见天日。
一壶看千年,见证晚唐风华
这把壶出自晚唐五代时期,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时代。它的造型模仿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壶身浑圆饱满,两侧还有凸起的线条,仿佛是用皮革缝合的痕迹。
提梁下端做成相对的龙首形,通体施淡青绿色釉,光洁柔和。
当年使用这把壶的人可能想不到,千年之后,它会成为无价之宝。
考古专家评价它:“雍容大度、简洁利落,体现了越窑青瓷的较高水平。”
为什么说它价值连城?
有人说,价值连城指的是市场价格。
确实,如果这把壶上拍卖会,必定是天价。
2017年,一件类似的越窑青瓷壶在香港拍出超过2000万港元。
但南通这把壶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的价值,在于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这把壶上,我们能看到唐代的民族融合——中原瓷器模仿游牧民族的皮囊造型;
能感受到当时的审美追求——不求华丽炫目,但求雍容大度;能触摸到古人的生活气息——这不过是一把日常用的壶啊!
它的价值,在于连接的古今情感。
站在展柜前,你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工匠正在拉坯造型,能想象古人用它斟酒沏茶的情景。
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它的价值,在于启迪的未来之路。
这把壶告诉我们:美不在繁复,而在简约;
不在奢华,而在实用;
不在张扬,而在内涵。
这种审美理念,对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启示?
从一把壶看南通精神
这把壶的出土地南通,本身就是一座值得品味的城市。
晚清状元张謇在这里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创了中国文博事业的先河。
这把壶被珍藏于此,再合适不过。
南通人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与这把壶的气质不谋而合——
外表不事张扬,内在丰富深厚;
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
立足本土,又胸怀天下。
我们为何要为一把壶“疯狂”?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一把千年老壶而激动?
因为这把壶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
真正的美,耐得住岁月磨砺;
真正的文化,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我们身边不乏炫目的东西:闪亮的首饰、最新的手机、豪华的汽车……
但它们很快会过时、被淘汰。
而这把壶,跨越千年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它不说话,却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
它不动,却展示了什么是动态的历史;
它只是一把壶,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下次去南通博物苑,别忘了在这把壶前多停留一会儿。
看看它淡青色的釉面,摸摸自己心跳的节奏,想想千年时光在它身上流淌的痕迹。
你会明白:有些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有些财富,就藏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
有些震撼,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感受。
南通这把壶,确实价值连城——
它连的是历史与今天,连的是物质与精神,连的是我们与祖先共同的文化血脉。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连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