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者沦为腐败者,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公平
一张双开通报,让海口市政协原秘书长汪娟的仕途戛然而止。这位从基层教师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教育工作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利益网中。
通报里那些触目惊心的字眼:安排亲属挂名取酬、违规干预招生、收受巨额财物......每一条都在刺痛公众的神经。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违纪违法行为大多发生在教育领域——这个本该是最干净、最需要坚守底线的地方。
翻看汪娟的履历,从黑龙江到海南,从中学教师到教育局长,她本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但权力和欲望最终腐蚀了这个曾经的“园丁”。在干部调动中收钱,在招生环节谋利,甚至把手伸向合作办学项目,她把教育变成了生意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安排亲属挂名取酬”这一条。这种“吃空饷”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权力变现的典型操作。而“违规干预招生”更直接损害教育公平——当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在为升学焦虑时,某些人却早已通过权钱交易铺好了捷径。
教育腐败的危害远超其他领域。它不仅吞噬公共资源,更会扭曲社会价值观。试想,当孩子们发现努力学习不如“有关系”,当家长们意识到公平竞争只是口号,这种伤害会持续多久?
汪娟案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一个在教育系统深耕多年的干部,为何能长期游走在纪律红线边缘?监督机制是否存在盲区?权力运行是否足够透明?这些问号都需要严肃对待。
从教师到阶下囚,汪娟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但唏嘘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筑牢制度防线。教育的净土不容玷污,孩子的未来不能交易。这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社会底线。
当前反腐力度持续加大,汪娟案再次证明“伸手必被捉”的铁律。但惩处不是终点,如何从个案中汲取教训,完善制度设计,防止下一个“汪娟”出现,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当一位教育工作者忘记初心,伤害的不仅是组织信任,更是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公平的期待。这种伤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