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前言:
iPhone17 Air以5.5毫米的厚度刷新苹果史上最薄手机纪录,全系120Hz高刷、256GB起步内存让网友直呼加量不加价 。
但发布会刚落幕,两条消息就抢走了新机的风头 。 一是苹果股价单日蒸发 3700亿美元,华尔街嫌其AI能力太拉胯;
二是北美市场在售的 iPhone17,清一色印着 [ 印度制造 ] ,网友调侃 [ 美国街头拿印度苹果,接印度接线员电话,这画面太魔幻 ] 。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 |网 络
印度产能猛增背后,成本差难掩短板
苹果对印度的[偏爱],早不是秘密。2022年时,中国还承担着98%的iPhone组装;
仅仅两年后,印度产能就突破20%,美版iPhone17更是全由印度工厂供应。
印度媒体欢呼这是手机制造的转折点,但真实的供应链图景,却布满硬伤。
印度能拿到美版订单,一半是政策倒逼,一半是成本诱惑。
2025年初特朗普上任后,直接给苹果下了[最后通牒]:若继续依赖中国产能,将征收25%的额外关税。
为了避税,库克一边[走关系],一边勒令印度工厂[火力全开]。
塔塔集团的霍苏尔工厂、富士康的泰米尔纳德邦工厂,短短半年内新增两条Pro系列产线,甚至把中国台湾的自动化专家调去培训工人。
但低人力成本的优势,很快被供应链短板抵消。印度《今日》杂志披露,印度造iPhone的成本比中国高5%-8%,有时甚至达10%。
因为芯片、屏幕模组、摄像头等关键部件,全要从中国、日韩进口,光物流和关税就吃掉了人力成本的节省。
早期印度工厂的iPhone外壳不良率高达50%,远高于苹果[近乎零缺陷]的要求;有工程师透露,印度工人组装精度不足,导致部分美版iPhone出现摄像头进灰和按键松动的问题。
即便到2025年,印度工厂良率提升至80%,但对比中国工厂95%以上的良率,仍有明显差距。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工厂的[中国痕迹]无处不在。
富士康印度厂区的设备来自深圳,操作手册全是中文,甚至生产线的管理团队,都是从郑州、深圳调派的资深员工。
国内果链不是组装厂,而是[肌肉与骨骼]的掌控者
若把iPhone比作一个人,美国掌握[大脑](芯片设计),日韩分管[五官](屏幕、摄像头),而中国则主导了[肌肉与骨骼]。
从边框、玻璃盖板到电池、扬声器,再到精密的FPC柔性电路板,这些看似不高端却缺一不可的部件,几乎全由中国企业供应。
苹果2024年披露的187家核心供应商中,中国(含港澳台)占了91家,其中中国大陆51家;
更关键的是,187家供应商里有87%在中国设厂,形成了[一小时零部件圈]的产业生态。
这种不可替代性,首先藏在供应链的深度里。
当扒开[印度制造]的外壳,会发现印度组装的iPhone里,超过60%的核心零部件仍来自中国。
以iPhone17 Pro的超瓷晶玻璃为例,全球只有蓝思科技能满足苹果的硬度要求。
这种玻璃需要经过16道特殊工艺,抗摔性是普通玻璃的4倍,蓝思为此投入20亿研发,独家拿下Pro系列订单。
再看整机组装,立讯精密今年反超富士康,拿下45%的iPhone17组装份额,靠的不是低价,而是能同步生产整机+零部件的能力。
从手机中框的激光切割,到摄像头模组的精密贴合,立讯能做到一站式交付,这是印度代工厂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其次,中国果链的护城河,是毫秒级响应的产业生态。库克曾说过:[全球只有中国能支撑苹果每天百万级的出货量。]
如果郑州富士康的某条产线缺某个小零件,周边供应商能在1小时内送达;而印度工厂要进口同样的零件,至少需要15天。
更易被忽视的是,中国果链早已不是[代工工具人],而是技术升级的[同行者]。
京东方为iPhone17 Pro研发的LTPO OLED面板,把刷新率波动控制在1Hz-120Hz之间,功耗降低20%,这是三星都没做到的技术突破;
欣旺达为iPhone17定制的超薄钢壳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才撑起Pro Max近5000mAh的容量。
就连苹果未来的布局,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2026年苹果计划推出首款折叠屏iPhone,而折叠屏最关键的铰链模组,国内东睦股份已实现全链条覆盖,拥有402项专利;
UTG超薄柔性玻璃的良率,蓝思科技已做到90%以上,远超韩国企业的75%。
可以说,苹果的创新野心,早已和中国供应链的技术能力深度绑定。
果链企业的破局之路,从依赖苹果到多条腿走路
现在,中国的果链龙头早已跳出单一客户依赖的陷阱,在AI、XR、机器人等新赛道上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这才是中国果链最有底气的不可替代性。
立讯精密就是典型例子,它不仅是iPhone17的最大代工厂,还拿下了苹果Vision Pro头显的独家组装订单,更在AI服务器领域闷声发大财。
2025年上半年,立讯的AI服务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50%,成为微软、亚马逊的核心供应商。
董事长王来春的逻辑很清晰:[苹果教会我们精密制造的能力,现在要把这种能力复制到更高附加值的领域。]
工业富联的转型更具代表性,作为富士康的母公司,它不再只靠iPhone组装赚钱。
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60%,GB200系列产品良率持续提升,成为苹果AI基础设施的核心代工商。
财报显示,其云计算业务(含AI服务器)占比已达45%,远超消费电子的30%,彻底摆脱代工厂标签。
还有歌尔股份,它从为iPhone做声学组件,延伸到XR领域的全链条布局。
不仅为苹果AirPods Pro 3供应麦克风,还拿下了Meta Quest 4的整机组装订单,甚至自研衍射光波导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2025年上半年,歌尔XR业务营收增长41%,研发投入达21.35亿元,占营收的5.69%,成为全球XR产业的隐形冠军。
就连蓝思科技这种[玻璃专家],也在跨界布局机器人。它为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公司提供头部模组、灵巧手结构件,甚至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蓝思的逻辑很直接,手机玻璃的精密加工技术,能直接复用在机器人部件上,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这些企业的转型,本质上是借苹果的船出海,再造自己的船。
它们从苹果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制造工艺,还有全球化的管理能力、品质控制体系。
这些能力,才是中国果链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印度、越南等新兴制造基地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全球供应链重构不是替代,而是分工竞合
未来的全球果链,不会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中国核心+印度组装的分工竞合。
中国掌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研发与核心制造,印度承接劳动密集型的整机组装,两者相互依存,却又无法互相替代。
苹果的[中国+1]策略,本质上是[避险]而非[弃华]。它需要印度产能来应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也需要中国供应链来保证技术和效率。
就像2025年印度生产的2390万部iPhone,看似量大,但核心的屏幕、电池、摄像头模组,全是从中国进口的;甚至印度工厂的自动化设备,都要靠中国企业调试。
这种[印度组装,中国供血]的模式,短期内无法改变。
而中国果链的未来,不在于留住多少组装厂,而在于守住多少核心技术。
当京东方在OLED屏幕上持续突破,当立讯在AI服务器领域站稳脚跟,当歌尔在XR技术上打破垄断。
就像乔布斯当年说的[创新决定你是领袖还是跟风者],中国果链要做的,正是从[跟风者]变成[引领者]。
结尾:
这场围绕iPhone17的供应链争议,更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印度制造的野心与短板,也照出了中国果链的韧性与进化。
当印度工厂还在为良率突破80%欢呼时,中国企业已经在布局2026年的折叠屏、2027年的AI硬件。
真正的竞争,从来不是组装环节的成本比拼,而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较量。
部分资料参考:功夫财经:《苹果上新的最大赢家,浮出水面…》,直男财经:《咖喱味的iPhone 17,能让苹果摆脱中国吗?》,深水研究:《iPhone17,印度制造?》,黑金故事坊:《iPhone 17发布引爆苹果链:一场万亿级的产业盛宴与变革》,腾讯科技:《iPhone 17即将发布:美版印度造,中国掌控核心供应链》,旭日大数据:《苹果iPhone 17系列发布:100家A股供应商大总结,龙头企业新业务分道扬镳!》,澎湃美数课:《苹果iPhone17发布,中国依然扮演[果链]关键角色》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