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小皇帝刘承祐,刚掌权就对托孤大臣下死手。明明是君要臣死的局面,郭威却没坐以待毙。这场博弈里,刘承祐为何急着斩尽杀绝?郭威又靠什么扭转必死局面?
后汉小皇帝刘承祐诛杀托孤大臣、最终逼反郭威的故事,把关键矛盾指向刘承祐的昏庸和猜忌,但换个角度想,这段历史里也有不少值得细聊的争议点。
或许有人会说,刘承祐才是皇帝,想给舅舅李业安排个宣徽使职位,杨邠等人再三反对,是不是有点以下犯上,没给皇帝留面子?
这种想法其实没搞懂宣徽使的关键作用。宣徽使不仅管皇帝的起居膳食,还负责传达诏令、协调政务,相当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传声筒。
李业本身人品不行,又是靠外戚身份亲近皇帝,要是他当了宣徽使,很可能故意隔断大臣和皇帝的沟通,甚至假传诏。就像北宋的王继恩那样,一个传旨环节就改了皇位传承。
杨邠他们反对,不是对皇帝,而是担心皇权被外戚操控,毕竟后汉刚建立没多久,稳定朝政比给皇帝留面子更重要。而且刘承祐当时已经常和佞臣玩乐,疏远外臣,再让李业掌权,朝政很可能彻底混乱,所以大臣们的反对其实是出于对政权稳定的考虑。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郭威最后反了,是不是本来就有野心?毕竟他手握兵权,刘承祐杀他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但从细节来看,郭威一开始并没有反心。刘承祐派郭崇去杀他时,郭威没有直接反抗,反而用你可取我人头的话试探,最后靠道德感让郭崇倒向自己。要是真有野心,早就直接调兵反抗了。
而且王殷本来是为后汉出生入死的猛将,脸部中箭都继续战斗,这样的人都被皇帝猜忌要杀,郭威能不寒心吗?
刘承祐先是杀了杨邠、史弘肇等辅政大臣,又紧接着要铲除郭威的武人集团,连个辩解的机会都不给,换谁都会觉得再不反抗就没命了。就算郭威有反心,也是刘承祐亲手逼出来的,所以郭威的反叛更多是自保,而非早有预谋。
也有人会觉得,李太后作为母亲和太后,在这件事里好像没起到什么好作用,要是她能坚决阻止刘承祐,是不是就不会有后续的乱子?其实李太后也有自己的无奈。
刘承祐想给李业宣徽使职位时,李太后有私心,还帮着儿子找大臣商量。她既是太后,也是李业的姐姐,难免会顾及娘家利益。但就算她当时阻止了,以刘承祐的性格,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
刘承祐连母亲别和佞臣胡闹的劝告都不听,可见他已经听不进不同意见了。而且后汉的政治环境本就复杂,武将权力大,文官和外戚又互相牵扯,李太后就算想管,也未必有能力改变局面。
她的私心确实有错,但把所有责任推到她身上,也忽略了当时皇权不稳、各方势力博弈的大背景。
还有人可能会说,史弘肇作为武将,严刑峻法、重典害民,刘承祐杀他也不算冤,是不是对刘承祐的批评有点太绝对了?
确实,史弘肇的做法有问题,认他随随便便剥夺别人生命不对。但刘承祐杀史弘肇,根本不是因为他害民,而是因为他手握禁军,是自己掌权的障碍。
刘承祐杀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时,连理由都没好好说,直接在殿内埋伏甲士当场擒杀,手段太草率了。辅政大臣就算有过错,也该通过正常的朝堂程序处理,而不是用暗杀的方式。
而且杀了这三人后,刘承祐立刻就想铲除郭威,可见他的目的是清除所有碍手碍脚的人,而非整顿朝政。所以就算史弘肇有错,也不能掩盖刘承祐为了掌权滥杀大臣的本质。
这么一聊就能明白,后汉这场君臣冲突,不是简单的皇帝昏庸或大臣谋反就能概括的。刘承祐的猜忌和冲动是直接原因,但背后也有外戚干政、武将权力过大的制度问题。
郭威的反叛是自保,但也离不开他对人心的把控和当时武人集团的支持。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皇权和臣权的平衡有多重要。
皇帝要是只想唯我独尊,不顾朝政稳定;大臣要是只懂硬刚,不懂沟通;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让政权陷入混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