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马富春
新一轮开学季,背着行囊踏进梦想的大学校园,18岁的肖洁心里装满期待,也装满感激。
这份沉甸甸的感谢指向一项持续实施的暖心举措。连续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为民实事实施方案,其中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解决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问题。
202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为民实事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资助特别节目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摄
这项工作由共青团甘肃省委牵头,甘肃省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实施。对具有甘肃户籍且被录取到普通高校的城市低保全额保障家庭子女、农村低保一、二类保障家庭子女、“单人户”施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6类资助对象进行学业资助。录取到本科的一次性补助10000元,录取到专科(高职高专)的一次性补助8000元。
肖洁出生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上小学时,她的爷爷查出胃癌,同一时间,母亲患病住院。
“我们三姐妹,每年上学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肖洁说,尽管父母一再表示,砸锅卖铁也会支持孩子们读书,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是让她对求学之路产生迷茫。
填写高考志愿时,懂事的肖洁选择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的农村免费医疗人才专项(专科)定向培养项目,报考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然而,开学后的生活费,仍让她有些发愁。
经团组织及时对接发放的8000元资助金到位,冲散了肖洁的焦虑。她从容进入大学,“更好地实现治病救人的梦想”。
体会到资助政策暖意的还有其他30135名学子。团甘肃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实施以来,依托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和团组织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已累计为甘肃省困难家庭学子发放超2.78亿元资助金。
为了能让这份温暖精准投送,省、市、县各责任单位密切合作,全面摸排。在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后,团甘肃省委根据甘肃省教育厅、民政厅分批次提供的普通高校本科、专科(高职高专)新生录取信息及录取期间民政系统在册困难家庭数据信息,通过甘肃省困难家庭学生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比对,形成受资助学生初步名单,反馈至市、县两级团委。
市、县两级团委联合同级教育、民政部门对受资助学生初步名单进行认真复核,确定拟资助学生名单。县级团委对拟资助学生名单在团县委官方网站公示5天。公示无误后,市、县两级责任部门签字盖章确认,逐级上报团省委。团省委汇总全省拟资助学生名单,经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审核无误后,最终确定资助对象名单,并将信息录入困难家庭学生综合服务平台。
在资助金汇入资助对象专用银行卡账户后,责任单位还会对资助对象再次进行审核,对因高校补录等特殊原因未及时发放资助金的资助对象,补发资助金。资助金全部发放完成后,对受助学生按照总数30%的比例(省、市、县三级各10%)抽查回访,跟踪掌握资助金到账使用情况。
资助工作的每个步骤都被“细化再细化”。“只有这样,惠民的好办法才能清清楚楚地传到每一位困难学子耳中,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惠民温度,实实在在送到他们身边。”甘肃省教育考试院信息技术处干部张荞君说。
助力困难家庭学子圆梦大学的同时,团甘肃省委还聚焦学子关爱“后半篇文章”,从“资助金发放”拓展到“就业帮扶”,有效解决困难学生群体“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
2022年,定西小伙毕成带着资助金走进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又在共青团组织帮助下,成为兰州西机务段的一名电力机车钳工。
下地沟、钻车底,拆修装各类配件,毕成的手上磨出了厚茧子,心里却越来越有底气。“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实体化的形式展示到我面前,我很激动。挣上工资,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他的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截至目前,全省各高校、省市县三级团干部已‘一对一’结对帮扶受资助毕业生实现就业4184人。”团甘肃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中肖洁、毕成系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