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英两国商务部门的头儿,刚在北京开完会,场面上一片祥和,双方都说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贸易体系。英国商贸大臣凯尔先生更是满面春风,表示“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合作”。这话说得是真漂亮,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觉得这“黄金时代”2.0版是不是又有戏了。
然而,你永远猜不到剧本的下一页会写什么。这边欢迎的红毯还没收起来,不到24小时,伦敦那边一纸制裁令就拍在了桌子上。英国外交部宣布,要对一批“支持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实体进行制裁,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三家中国公司的名字。
理由是什么呢?英国人说,这几家中国公司给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和“Kh-101”导弹,还有无人机提供了关键的电子设备。听起来挺吓人,罪名不小。可问题是,证据呢?英国方面从头到尾,除了几句含糊其辞的指控,什么实质性的证据都没拿出来。
这在国际关系上,就是赤裸裸的“有罪推定”,是典型的霸道逻辑。咱们中国人做生意,讲究的是白纸黑字,规规矩矩。中俄之间正常的经贸往来,光明正大,你英国凭什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挥舞起制裁大棒?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玩这么一出“背刺”呢?
在我看来,这背后至少有三层算计,一层比一层现实。
第一层,也是最表面的一层,就是给美国“交作业”。
咱们把时间线往前稍微拉一拉。现在的白宫主人特朗普,自从去年再次上任以来,对欧洲盟友的敲打就没停过。他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一直很微妙,一边喊着要和平,一边又时不时给乌克兰输血,让战火继续烧下去。最近,他更是向欧洲施压,要求他们对所有和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搞所谓的“二级制裁”,甚至威胁要加征惩罚性关税。
这招够狠,等于是在逼着全世界选边站。欧洲那帮老牌国家,比如德国、法国,心里头跟明镜似的,真跟中国把关系搞僵了,自己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一直扭扭捏捏,打着哈哈。
可英国不一样。自从脱欧之后,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就有点尴尬,经济上也不景气,国内通胀问题一直没解决好,民众怨声载道。这种时候,它最需要的就是紧紧抱住美国的大腿,刷一刷存在感。美国老板发话了,小兄弟总得有所表示吧?所以,英国这次跳出来,可以说是在替美国“打头阵”,当那个“出头鸟”。你看,它不敢真像特朗普说的那样去搞关税战,因为英国经济那点家底,根本经不起折腾。于是就想了这么个“折中”的法子,制裁几家中国公司,既向美国表了忠心,又显得自己对俄罗斯立场强硬,还能转移一下国内民众对经济问题的注意力。一石三鸟,算盘打得噼啪响。
第二层,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帝国旧梦”和意识形态偏见。
一百多年前,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全球横着走。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那个样子了。可悲的是,伦敦的一些政客,脑子还停留在过去,总觉得世界还是他们说了算。看到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他们心里是五味杂陈,既焦虑又恐惧。
他们理解不了,一个制度和他们完全不同的国家,怎么就能发展得这么好。于是,他们就把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想尽一切办法来遏制你、打压你。这次的制裁,就是这种心态的直接体现。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阻碍中国的产业升级,破坏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以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所谓“优势地位”。这就像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看着邻居家新盖起的高楼,心里不舒服,总想过去踹两脚, भले ही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第三层,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就是中英经贸关系本身。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英国还想和中国做生意,为什么还要搞制裁,这不是“吃饭砸锅”吗?
你还真说对了,他们就是想“又吃又砸”。英国经济现在对中国的依赖有多大?咱们看一组最新的数据。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国仍然是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除欧盟外,英国在欧洲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尤其是在服务贸易、金融、教育等领域,中英合作的盘子非常大。伦敦金融城每年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那里赚取大笔利润,英国的大学里,中国留学生是最庞大的群体之一,为英国贡献了巨额的学费和消费。
所以,英国政府很清楚,彻底和中国翻脸,经济上承受不起。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在经济上,要继续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但在政治和安全上,要紧跟美国,对中国保持强硬。他们天真地以为,可以把政治和经济完全分开,一边跟我们谈合作,一边又在背后捅刀子。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看似精明,实则愚蠢至极。他们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意志。
那么,面对英国这种毫无信义的挑衅,中方的反应如何?
这次,我们的反应可以说是快、准、狠。
在英国宣布制裁的消息传出后,连24小时都不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这份声明很短,但字字千钧,我给你念念原话:“我们敦促英方纠正错误,立即撤销对有关中国实体的制裁。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朋友们,注意这几个词:“立即撤销”,“采取必要措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抗议或者谴责了,这就是一份不折不扣的“最后通牒”。
“立即撤销”,意味着没有谈判的余地。你错了,就必须马上改,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采取必要措施”,这更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什么是“必要措施”?这可以包括很多东西。往小了说,是对等的反制裁,你制裁我三家企业,我也可以找几家跟你这事儿有关联的英国实体,也给它上个名单。往大了说,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中英合作的重大项目,甚至在金融、贸易领域采取更广泛的反制。
这几年,中国在反制裁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工具箱。从《反外国制裁法》到“不可靠实体清单”,我们的法律武器是齐全的。当年美国发起贸易战,我们是怎么奉陪到底的,世界都有目共睹。收拾一个经济体量远不如美国的英国,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次的“通牒”,实际上是在给英国,也是给所有想跟风的国家,划下一道清晰的红线。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
第一,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我们愿意和任何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但谁也别想欺负到我们头上来,别想损害我们的核心利益而不付出代价。
第二,商业就是商业,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政治化。中国企业和世界各国做生意,遵守的是国际贸易规则。你不能因为看不惯我们和某个国家关系好,就随便给我们扣上“援助”的帽子,然后非法施加单边制裁。这种霸权行径,我们绝不接受。
第三,中国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国家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任何人想通过霸凌手段,来打压我们的企业,阻碍我们的发展,最终都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回望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到今天2025年我们对英国的霸道行径下达“通牒”,这一百八十多年的变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时代真的变了。那个西方国家可以凭借几艘军舰就在一个国家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英国来说,现在是时候从“帝国旧梦”中彻底醒来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清。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英国继续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甘当美国的“马前卒”,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中方“通牒”里提到的“必要措施”,就绝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到时候,伦敦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几笔订单,而是搭上中国这趟发展快车的宝贵机遇。
这出戏接下来会怎么演,我们就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想通过施压让中国屈服,过去办不到,现在,更不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