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合个人观点撰写,相关资料在文中及文末有详细说明。
9月14日,中美双方正式开启第四轮贸易谈判。为确保此次闭门会议顺利进行,马德里不仅提升了安保等级,各大媒体也早早聚集在会场外,等待第一手消息。
会谈结束后,贝森特率先走出会场,神情凝重。面对记者提问,他勉强回应了11个字,简短却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长文,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他罕见地承认,美国在多个领域已显现出落后迹象。
中美博弈的焦灼时刻
原本,此次谈判计划安排在两三个月之后,目的是为10月底于韩国召开的APEC峰会做准备。然而,从经济数据到国内政治压力,一系列因素迫使美国提前出手。
8月,美国通胀数据持续攀升,核心CPI居高不下,失业率上升至4.3%,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经济放缓的趋势让华尔街投资者感到担忧。而更让特朗普不安的,是他最核心的支持群体——美国农民和蓝领工人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以往,美国是中国大豆进口的最大供应国,占据约六成市场份额。但近年来,中国逐步将订单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导致美国农民损失惨重。
今年,中国几乎没有再给美国留下任何采购空间。对这些农民而言,“贸易战”已不再是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特朗普深知,蓝领阶层的支持至关重要。农业州的怨声载道,可能直接动摇他的政治基础。
因此,他迫切需要一次“突破性”的外交成果,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胜利,也能为他挽回部分民意支持。这也是此次会谈被提前的关键原因之一。
艰难的谈判桌,谁更占上风?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形势似乎并不乐观。这场持续六小时的闭门会谈,美方既无法轻易退出,也未获得预期的让步。
据悉,本轮谈判议题主要涉及关税调整、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原材料互供机制以及近期备受关注的TikTok问题。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壁垒对中国施压,同时满足选民对“产业链回流”的期待。但现实是,中方在谈判中显然占据了更主动的位置。
中方代表团明确表示,美方对中国技术出口和核心企业的指控缺乏依据,并直言不讳地指出,美方提出的关税和限制措施“不合理、不平衡”。
从数据来看,中方在科技领域已取得部分突破,华为最新发布的麒麟芯片更是让美方意识到,脱钩政策难以真正遏制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发展。
此外,中方迅速调整了外贸策略,借助巴西和阿根廷的资源,使美国产业链遭受重创。这种以静制动、稳扎稳打的策略,让美方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
反观特朗普,其处境则显得愈发被动。经济数据不佳被不断放大,政府内部对是否继续加码对华施压也出现了分歧。甚至有迹象显示,联邦法院对“对等关税”政策提出质疑,并可能推翻相关决定。
若该政策被废除,美国不仅无法继续征收额外关税,还可能被迫退还部分已征收的税款。这一局面无疑让美方在谈判桌上束手束脚。
特朗普“变脸”之谜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那篇长文释放出的信号令人深思。作为一贯坚持“美国优先”立场的领导人,他罕见承认美国在造船、计算机等工业制造领域已处于落后地位,这一表态在美国国内引发广泛讨论,也被不少分析人士视为其强硬姿态下的妥协信号。
他在文中提出,应邀请海外企业赴美投资并开展技术培训。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移民政策复杂、税收负担沉重,又有哪家企业愿意充当“免费教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以造船业为例指出问题,而这一领域正是美智库多次指出的短板——中国在全球新船订单中占比高达45%,美国的低效则让五角大楼忧心忡忡。如果连这些基础产业都难以短期内扭转劣势,美国又凭什么缩小与对手的差距?
这或许正是外界感叹“特朗普真的变了”的关键原因:从曾经誓言要击垮对手,到现在不得不正视自身的问题。
在许多支持者眼中,他的这次立场调整,是为应对内外困境寻找出路;但在对手看来,这种姿态背后透露出焦虑与无奈,甚至可能是为了转移舆论焦点而施展的“障眼法”。
结语
此次会谈结束后,预计还将有多轮拉锯战,直到10月底APEC峰会前夕,双方才可能达成阶段性的共识。但对中美两国而言,这场博弈已进入持久战阶段,谁能保持冷静、坚持更久,谁才真正掌握制定规则的主动权。
文章信源:环球时报---2025.09.15:《中美在西班牙举行经贸会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