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极端化成为一种常态,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强化科技赋能,携手应对气候挑战已成为共识。
文 | 邱慧
编辑 | 张剑
刚刚过去的夏天,“天气异常多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感受。
国内不同地区出现的持续高温、暴雨、强对流等天气,不断刷新地区纪录,给大众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上海持续了25天的高温,打破了1926年7月22日到8月14日连续24个高温日的纪录,登上百年气象记录史上的历史第一;根据中国天气网的统计信息,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北京密云上甸子、河北兴隆等3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累计降雨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
近日,在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坦言:“全球气温屡创新高和极端天气频发,表明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e看法”获悉,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高水平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学、产等业界内外的与会嘉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讨面对愈发极端气候问题的对策与产业转型建议。
加快新能源转型“刻不容缓”
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气候极端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早在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呼吁全球进入到气候紧急状态。且在之后的5年里,全球气候变化仍在加剧,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
上述论坛中,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顾问、世界气象组织前助理秘书长张文建在视频致辞中强调,2024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多项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能源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三,必须将气候行动作为优先事项,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强化气候服务支撑,共同提升能源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他说。
今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
“e看法”注意到,极端事件“复合效应”的警示下,能源转型成了与会嘉宾发言中的高频词。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指出,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实现2℃温控目标,就需要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可靠替代。
“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其“靠天吃饭”的特点使气象条件日益成为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刘泽洪提到,不仅是新能源领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对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产生更多威胁,使电力负荷“尖峰化”特征日趋明显。
他指出,今年夏季,中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5.1亿千瓦,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是主要因素之一,“总之,能源电力系统亟须增强气候韧性,提高气候适应能力。”
论坛发言中,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坦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还处于上升阶段,总排放量仍居于高位,如期落实“双碳”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许小峰认为,气候变化给能源安全面临挑战,风、光、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波动性、周期性、间歇性均增强,给新能源开发布局和生产带来重大风险;风、光、水、火等能源的发电以及输电、储电、用电安全风险增加,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停产、拉闸限电、断电风险趋高;风、光、水能资源互补性、匹配性变差,增加电力系统安全风险。
那么,在此背景下,该如何探索解决之道?在张文建看来,全球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和融资增长刻不容缓。他指出,可再生能源产业高度依赖天气和气候信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以支持与选址、运营、维护和管理相关的决策。
张文建说,将气象信息全面纳入新能源发展决策过程,提高新型能源体系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韧性以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这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许小峰指出,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其中,新增装机容量3.6亿千瓦,是2023年的1.2倍,占全国电源总新增装机容量的83%,已经成为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
“可见,新能源已经超越煤电成为系统第一大电源”,许小峰说:“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发展绿色能源方面取得的进步,也能充分感受到我国为走‘低碳’发展之路付出的巨大努力。”
新技术如何赋能气象议题
气候极端化成为常态,意味着什么?业内基于现阶段研究对此的共识是全球变暖会带来一个效应,即涝的更涝,旱的更旱,或者短期内,一个区域旱涝急转。
而不断发展迭代的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新技术能否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难题带来解决方案。从论坛及与之相配套的服贸会专题展来看,这些新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气候问题的应对思路上。
“e看法”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主题展区看到,中科星图维天信、墨迹天气、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参展企业,通过视频介绍和模型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基于AI技术的气象“预见型产品”。墨迹天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e看法”,在AI技术的加持下,目前其产品能实现从“精准预报”到“智能决策辅助”的功能迭代,比如,AI雷达就能给用户提供48小时降水预报、降水类型等信息。
除此之外,展区的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低空气象大模型”也向公众展示了利用AI技术整合多源历史气候资料,以此为光伏电站电力调度等类目提供定量化、精细化的决策依据。
“e看法”注意到,用技术赋能来构建气候韧性的新型能源体系是诸多企业共同的探索路径。在前述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黄耀海分享了气象商业服务企业在B端的探索。
他以城市治理轨道交通方面为例指出,现在AI技术出来之后,可以利用AI技术把轨道交通行业大量的行业规范,历史上的操作指令等通过AI技术快速生成一些行业的动态知识图谱,再结合气象预报,利用大语言的方式,在B端企业上千名运营员工可查看的终端内,提供物资调配、运营建议。
至于C端,黄耀海称,目前该企业正在展开的是特定人群的服务尝试。比如对气象以及灾害信息有特殊精细需求的农民群体而言,气象预报服务可以是包含提前采摘、提前存储等渐进式预报。
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匡秋明也在发言中分享了气象服务企业结合新技术为气象危机带来的创新解决方案。
“现有的很大问题是观测上面的缺乏,都是想精细化预报,但是能不能实现非常精准精细的预报。”他指出,整个新能源的发展依赖气象精准的预报,“我们也在推出低空气象大模型的概念,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分析历史天气里面含有的规律和信息,且把它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精准的低空精细化预报,从公里级预报到百米级预报到米级预报,从而为我们提供非常精细的预报。”
当然,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李剑锋也提到,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把气象服务和风能、太阳能结合起来更好地调控运行,“这是一个增量转存量的过程”,而在存量融合的创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