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的棋盘上,炮兵一直被尊为战争之神,其火力覆盖能力和战场威慑力至今无可替代。然而有矛就有盾,如何迅速发现并摧毁敌方炮兵阵地,成为各国军队致力攻克的关键难题。
反炮兵雷达正是应这一需求而生的神盾,它通过追踪炮弹轨迹快速反推发射源位置,为己方火力反击提供精确坐标。
中美俄三国在这个领域也有着明显的差距,俄罗斯反炮兵雷达仅需5秒时间就可以锁定敌人,而美国则需要10秒,相比之下,中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俄罗斯:5秒
俄罗斯在反炮兵雷达领域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技术特色和作战理念。快是其最突出的标签,2020年底列装的盘尼西林炮兵侦察系统,从探测到报位仅需5秒,这一指标在全球范围内都属领先。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路径的独创性,盘尼西林并未采用传统雷达发射电磁波的方式,而是通过声学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复合探测手段。
通过捕捉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爆轰声和炮口炽热燃气信号,结合气象数据与数字地图,实时解算出来袭炮弹的发射点位。
这种非雷达模式带来两大优势,其中不发射电磁波,难以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发现,隐蔽性极强;在现代化战争当中,拥有抗电子干扰能力出色,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可稳定工作。
该系统搭载于卡玛斯重型卡车底盘,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性,光电侦察模块安装在可升降桅杆上,有效提升探测视野。
工作温度范围-40℃至50℃,满足全地域全气候作战需求。不过这种声热探测方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精度可能受影响,且对远距离、低特征目标的捕捉能力弱于传统雷达。
俄罗斯之所以大力发展反炮兵能力,与其作战思想密切相关。从苏联时期的大炮兵主义到现代混合战争理论,炮兵始终是俄军地面火力骨干。
在叙利亚战场上,俄制反炮兵装备曾有效助政府军扭转被动局面,体现出实战价值。除盘尼西林外,俄军还列装有动物园-1M等传统反炮兵雷达,构成远近结合、多模互补的侦察体系。
俄罗斯用一套非主流方案实现了速度领先,那么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为何需要10秒才能完成同类任务?
美国:10秒
美国反炮兵雷达的发展历经三代演进,现已形成完整装备体系。20世纪70年代的AN/TPQ-37、80年代的AN/TPQ-36,以及最新一代AN/TPQ-53,共同构成美军野战防炮侦察主力。
其中AN/TPQ-37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创下定位356个伊拉克目标的战绩,包括炮兵阵地和飞毛腿导弹发射装置,展现出卓越效能。
美系雷达普遍采用X波段相控阵体制,结合数字式距离选通脉冲多普勒技术,具备多目标跟踪、强抗干扰和高度自动化特点。
以AN/TPQ-53为例,最大探测距离可达60公里,90度扇区扫描模式,能同时处理数十个目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长达125小时。
该系统由雷达天线车和操作方舱组成,展开时间约30分钟,撤收时间15分钟,基本满足机动作战需求。从捕捉炮弹到算出炮位,美系雷达反应时间约为10秒。
这一不追求极致的速度背后,体现的是美军更注重系统可靠性、多源信息融合和体系作战能力的建设思路。
美军反炮兵行动通常并非单一雷达独立完成,而是通过雷达、无人机、卫星侦察和前沿观测等多元手段协同,构建从发现、定位到打击、评估的完整杀伤链。
因此,雷达单项指标未必最突出,但整体系统效能却十分强大。随着远程火炮和制导火箭技术发展,现役反炮兵雷达的探测距离已渐显不足。
美军正在开发的XM1299型自行榴弹炮,最大射程超过70公里,已超出AN/TPQ-53最大探测范围。
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正积极发展新一代雷达技术,同时探索通过前出部署、组网探测等方式延伸侦察范围。
美国用体系优势弥补了速度差距,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又拿出了怎样的技术方案?
中国
中国反炮兵雷达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形成牵引式、自行式、多波段、多用途的完整产品系列。
较早引进的AN/TPQ-37国产化版本及371型雷达为初期型号,后续开发的BL-904型和SLC-2型则代表国内最新水平。
BL-904型采用相控阵体制,工作于C5波段,反应时间仅为5秒,可同时跟踪处理8个目标。
对82毫米迫击炮探测距离15公里,对122毫米榴弹炮达25公里,对155毫米加榴炮为18公里,定位精度为距离值的3.5%。
系统由两台6×6卡车搭载,展开时间短于10分钟,具备良好的战场机动性。更先进的SLC-2型雷达探测距离超过50公里,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和全数字化处理系统,整体性能已超越美制AN/TPQ-37。
该雷达安装于国产军用越野车底盘,天线为矩形可升降式结构,支持90度仰角覆盖,方位扫描范围±90度。SLC-2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目标分辨能力和抗干扰性能有显著提升,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中国反炮兵雷达的快速进步,得益于相控阵技术、信号处理算法和电子工艺的整体提升。
此外,中国注重多模态侦察手段综合应用,例如将雷达与光电红外系统、声测设备组合使用,形成互补增强的侦察效果。
在近年来的实战化演练中,国产反炮兵雷达多次成功引导火力实施跨射反击,表现出优良效能。
除了传统炮位侦察雷达,中国在反隐身雷达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YLC-8E、YLC-2E等型号具备强大的反隐身能力,显示出中国在雷达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和体系化创新能力。
反炮兵雷达虽不像战机、导弹那样引人瞩目,却是现代陆军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直接关系到炮兵的生存能力和打击效能。
俄罗斯以创新性的声热复合探测实现5秒响应,美国凭借成熟稳定的系统集成做到10秒闭环,中国则以5秒+50公里的性能组合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追赶势头。
三国技术路线各异,却共同推动着反炮兵作战向更快、更准、更智能的方向演进。未来,随着远程精确火力不断发展,反炮兵雷达必须进一步提升探测距离、多目标处理能力和抗干扰水平。
人工智能、量子探测、分布式组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或将彻底改变传统雷达的工作模式。而谁能在这一轮技术变革中率先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炮战对抗中占据先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关于时间的竞赛永远不会停止,而和平始终建立在坚实的国防实力基础之上。
主要信源
俄军装备新型炮兵侦察系统 5秒内就能测定目标坐标——环球网2021-01-22
战神“克星”在进化——中国军网
跨时代反隐身雷达YLC-2E亮相,见证中国雷达工业腾飞——观察者网2024-11-13
炮兵侦校定位雷达——百度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