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赴西安想让“钱学森班”落地重庆万盛、带着学生去水库边感受春天、在操场上拔河写作文……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溱州中学(以下简称“溱州中学”)校长张正的34年教育生涯,藏着太多让人动容的瞬间。
从教语文、思想品德的青涩教师,到跨界教数学、体育的“多面”班主任,再到推动名校合作、创建特色班级的掌舵人,这位深耕教育一线的校长,究竟用怎样的坚持与热忱,为学生们铺就成长之路?
跨界教学,带学生“折腾”
他的课堂中蕴藏着“全人教育”的初心
1991年6月,张正从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现重庆师范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他回到母校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中心校(以下简称“金桥中心校”)任教,教授语文、思想品德、自然课三门课程。这里,是他教育生涯的起点。
彼时毫无教学经验的他,面对“如何教好语文”犯了难:“我本身不太会表达,直接讲写作技巧,学生也听不进去。”
既然讲不明白,就换种方式。张正决定带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教“拔河比赛场面描写”时,他不先讲范文,而是把全班带到操场,分组开展真实的拔河比赛,让学生亲身体会绳子绷紧的力度、队友齐声的呐喊、获胜后的欢呼雀跃;教“描写春天”时,他领着学生们走到金桥水库边,摸一摸春日微凉的水、吹一吹带着花香的风、看一看枝头新发的绿芽,让课本里抽象的“春”,变成触手可及的风景。
到了1994年,金桥中心校被拆分为小学和初中,初中急缺数学教师。得知消息后,张正主动申请调到初中,不仅继续担任原来班级的班主任,还跨界扛起了数学课和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这一带,就是6年,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三毕业,他陪着学生走完了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时光。
除了学科教学,他还总带着学生“折腾”:每年组织野炊,让大家在生火做饭、分工协作中学会团结;周末领着喜欢运动的学生打篮球、踢足球,把自己的运动爱好变成学生的快乐源泉;艺术节来临,他又熬夜编排舞蹈,最终,他带的班级一举包揽了当年艺术节汇演的一、二、三名。
如今,这些学生已过不惑之年,在聚会时还会说:“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而这段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光,也让张正逐渐明确了育人方向,后来他将这份感悟提炼为他的核心育人理念:“全人教育,体验为先;以情育心,知行合一。”
1999年7月,张正调入重庆市第一〇四中学。由于自身教学质量过硬,他得到全校多数教师认可,被推荐担任学校工会主席,正式从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管理岗位。
“三顾茅庐”求机遇
让钱学森精神照亮山区校园
2024年8月,张正任职溱州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后,一件事让他陷入了思考。学校有位小有名气的科学教师明亮,曾多次到外地参加科学活动,了解到“钱学森班”的相关信息。明亮回到学校后,向张正和溱州中学党总支书记雷卢锋汇报,提议溱州中学也申报“钱学森班”。
一开始,张正心里也没底:“当时上网查了,重庆只有一中和巴蜀中学两所重点中学有钱学森班,我们的软、硬件和人家差得太远了。”
但他转念想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想到山区学生渴望增长见识、接触前沿科学的眼神,他和雷卢锋达成了共识:“为了学生们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条件再差也要创造条件,全力以赴争取。”
为了打动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张正带领团队开启了“三顾茅庐”般的奔波。
首赴西安取真经——今年三月,他带着几位教师专程前往科学教育和“钱学森班”建设成效突出的西安,实地考察当地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并详细记录经验做法,为学校申报工作打基础;再赴西安表诚意——四月,当张正得知“钱学森班”冠名管理委员会将到西安一所学校授牌时,张正和雷卢锋立刻带队赶去,利用工作人员休息的间隙,反复说明溱州中学申报的意愿,以及学校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做的努力,但当时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赴重庆主城争取考察机会——五月,团队又得知“钱学森班”冠名管理委员会成员将到重庆,张正和雷卢锋第一时间赶赴重庆,恳请对方能到溱州中学看一看。这次奔波没有白费,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被张正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同意抽出几个小时,专程到万盛考察。
考察当天,学校领导班子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学生的培养规划等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没想到活动还没结束,钱永刚就被溱州中学对教育的热忱所打动,当场表态:“‘钱学森班’必须落地溱州中学!”
如今,“钱学森班”的落地不仅成为溱州中学的一张名片,更倒逼学校加速构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这个平台,山区孩子不仅能学习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还能接触到顶尖的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和导师资源,为未来成长为创新人才埋下种子。
以“点燃”之光照亮未来
打造有温度的现代品牌学校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我的教育经历,就是‘点燃’。”当让张正用一个词总结自己的教育经历时,他多次提到“点燃”这个词。而这份“点燃”的力量,来自他入职第三年的一段往事。
1993年,思想品德教研员周碧秀推荐张正参加区级思品赛课。为了帮他备好课,周碧秀特意计划到张正任职的学校指导。可当时万盛到金桥没有通客车,周碧秀硬是徒步走了21公里才到金桥。但遗憾的是,当天学校正好放农忙假,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周碧秀没能联系到张正,只能又徒步返回,路上还遇到了暴雨。
“这个极其动人且充满力量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这份不计回报的奉献,不仅让张正看到了教育工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更彻底点燃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爱。
如今,张正也成了“点火者”,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点燃学生的梦想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因此,成为溱州中学校长后,他还推动学校与重庆市南开中学(南渝中学)开展合作,希望通过与名校合作,快速把“钱学森班”的蓝图转化为实际办学成果,并借鉴名校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让国家的号召、钱学森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将溱州中学打造成“根植家国情怀、彰显科学特色、融合开放智慧、成就师生未来”的现代品牌学校,张正规划了四大举措:以钱学森精神为核心,构建大思政格局,实施“铸魂工程”,开发“学森讲堂”系列课程,邀请科学家、劳模进校园,组织学生赴科研院所、国防单位研学,让家国情怀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实践;聚焦“钱学森班”,实施“攀登工程”,与重庆市南开中学(南渝中学)及其他高校深度合作,为每个“钱学森班”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生涯导师”;与重庆市南开中学(南渝中学)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实施“强师工程”,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技能;推动课程融合,实施“赋能工程”,打破学科壁垒,逐步推进项目式学习,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34载教育路,从被“点燃”到成为“点火者”,张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在溱州中学的校园里,这把名为“热爱与坚守”的教育之火,正照亮更多学生的成长之路。(资讯)
文/扶明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