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线下超市或网络直播间里,“一杯奶茶钱”似乎成了常用的衡量标准。“白菜价!一杯奶茶钱”乍听之下,好像很划算,实则误导消费者落入“便宜陷阱”。这句话术就像无形的钩子,总能勾住不少人的注意力。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奶茶钱”的诱导下,冲动买单,购入许多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
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损失厌恶”现象。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展望理论(前景理论)指出,人们感到损失带来的痛苦会比同等收益带来的愉快更加强烈,前者约为后者1.5-2.5倍。举例来说,失去100元的痛苦大概需要获得200元来平衡。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规避损失,而非争取收益。“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冲动让消费者匆忙付款,结果,为了省钱却花了更多钱。殊不知,积少成多,一杯又一杯的“奶茶”加起来,月底的账单也会变得冗长且沉重。
对企业和平台而言,“一杯奶茶钱”是模糊的价格概念,市面上,奶茶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一些商家为追求极致低价,使用劣质材料和简陋工艺,生产出类似“小人国用品”的低质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而平台算法也在推波助澜,外卖平台通过“满减优惠”诱导消费者凑单,短视频平台用“种草视频”刺激用户消费欲望,进一步加剧消费陷阱。面对此类情况,监管部门应积极介入。要求商家避免使用模糊等价商品描述价格,明确商品具体信息,如尺寸、材料等,让消费者购物过程更加清晰透明。
同时,消费者自身也应警惕消费陷阱,提高甄别能力。其实,“一杯奶茶钱”可以买到的生活必需品有很多,比如:蛋奶肉、蔬菜、水果等。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非一场算不完的“数学题”。
消费者理性买单、企业诚信经营、平台规范运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消费陷阱方能无处遁形。花钱可以买便宜的,但不能贪“小便宜”。记得,不买,立省100%!
原标题:《微言 | “一杯奶茶钱”?警惕消费陷阱》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