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齐头并进。国家鼓励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创新;而国有企业则需夯实其在经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承担着国企改革的独特使命。最近,我在为国有企业以及各地政府授课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地方政府的领导提出:中央层面的改革方向很清晰,因为中央企业体量大、资源多,国家投入也大,改革方向明确,能够达到好的效果。而地方国有企业存在诸多不足,他们的疑问是,地方国有企业应当如何在改革与创新中克服这些不足、切实推进改革与创新?
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首先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地方国有企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改革与创新。因此,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地方国有企业近几年改革与创新具有哪些特点?第二,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在改革与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对比;第三,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第四,国家今后在推动地方企业改革方面会有哪些新政策?第五,几点结论与建议。
一、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这几年取得了哪些成绩?具有哪些特点?
提到地方国有企业,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这几年它们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我们需要对这些进行总结。我们所说的“地方国有企业”主要是指省以下、以地级市为核心,比如省辖市及各类地级市所属国有企业。县以下的国资委权限和作用相对较小,因此我们通常将地市一级的国有企业视为独立的平台看待。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早期国有企业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形态以国有经济为主,集体企业较少,私营企业几乎不存在,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经营观念、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当时提出了“搞活承包”等做法。第二,早期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通过承包制和对经营者进行激励,试图搞活国有企业,这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三,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将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出现了大量破产重组的情况。不少企业破产,也有一部分通过改制出售,转变为民营企业。例如,山东的海信就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联想也是从国有企业逐步通过股权改造,转变为以民营为主、国有为辅的经营体制。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大体历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各地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
第一,一部分地市采取了“全部卖光”的策略,比如江苏宿迁和山东潍坊诸城,将国有企业彻底民营化,借助民营企业的机制解决问题。北方如辽宁、吉林、黑龙江也基本走了这条路,导致这些地区的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目前国有企业保留较多的地区如山东,有些后来成立的企业具有国有资产背景,比如移动、电信以及煤炭企业等。山西则经历了国有企业大量民营化,之后又出现国有资本重新整合的“国进民退”现象。
第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现了领域上的分水岭: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竞争性领域,如餐饮、娱乐和高科技行业;而国有企业则更多地回归城市公共设施领域,包括银行、金融和城投等,总体上承担重要资产和经营职能。当然,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进行改制,比如山东浪潮,虽然一度走向民营机制,但由于股权结构和山东省政府的关系,最终通过回购员工股份又回归国有企业序列。由此可见,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和曲折,有的被推向市场后发展壮大,有的重新回归国有序列,也有一些逐渐小型化。例如,日照钢铁原本是民营企业,后来经国有企业整合,又因体制机制问题再次回归民营。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地市级国有企业与中央国有企业之间的优劣对比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新的层面:国家正推动国有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经济布局并完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企业的发展较为突出,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例如大家熟悉的中国航天、中国电子、中国建筑、中国电建等,这些企业都属于高科技和大型建筑集团;还有像银行、移动等国有企业。显然,央企具有规模大、融资便利、投资潜力强、国内影响力大等特点,在科技创新领域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并具备与国际大型集团竞争的实力。这是它们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特别是一些具有部委背景或高校背景的中央企业,发展尤为突出,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基本情况。
因此,央企确实具备其独特优势。于是,许多政府人士和地方国有企业认为,中央企业拥有如前所述的种种优势,尤其在创新能力方面能够参与全球竞争,这是地方企业难以比拟的。地方国有企业,它们及地方国资委面临哪些问题?主要包括资金方面不占优势、行政级别较低、整合全国性资源的优势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相应的困惑。资金实力弱、管理权限有限、资源整合难度大,总体上面临较多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国有企业应如何与中央企业同台竞争?又该如何形成自身优势?这是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地方国有企业具有两大独特优势:第一是区位优势。虽然不具备央企的全国性优势,但地方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被视为“亲儿子”,因此能够获得地方资源的划拨与整合支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就可以获得当地的资金、资源及产业支持,形成局部优势。第二,地方国有企业规模通常不大,以区域为代表,因此可以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发展,易于构建自身的“护城河”,从而形成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举例来说,浙江虽然以民营企业发达著称,但也有一些国有企业,比如在物流领域,如浙江物流,能够借助政府优势进行全省资源整合,实现良好发展。再如上海和北京,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可以发展高科技和地方经济,例如北京的北汽集团、首钢等,都展现出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资委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与产业两方面的优势,找准自身独特性。此外,地方国有企业还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不像央企那样需要层层审批,有时后者受制于国家的统一调控。以上就是我们对双方优势比较的基本分析。
三、当前地方国有企业和国资委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我们谈到,地方国有企业确实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和不足。但按照我前面的建议,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此,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应当坚持两个方向:
第一,将地方国资委打造为平台,下设创投基金,利用这些基金进行本地及跨地域投资。在这方面,例如合肥做得比较好,成立了一系列产业基金,对当地企业进行投资,推动本地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发展,并通过平台引入资本、与高校合作,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
由此可见,地方国有企业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再比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作为地区性的国有企业和国资委,在整合地方生物产业、家电和信息产业方面展现出独特特点。它们规模相对较小,竞争较为灵活,易于构建护城河,从而实现良好发展。
第二,地方国有企业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即通过组建资源联合体、创新联合体,与高校、央企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模式。这对地方国有企业来说,能够有效发挥优势,将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此,这也是地方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地方企业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借助区位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再加上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粘性强的特点,形成自身的发展路径。这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核心内容。
四、地方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国资委总体来说,总体来说规模可能会趋于减少。通过观察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有些地方企业可能逐步成长为全国性企业。例如,前段时间我在安徽徽商集团授课时了解到,徽商集团从事期货和国际贸易,如今很多企业只要能够在地方发展起来,就具备了全国性发展的潜力,并且能够与民营企业同台竞争。
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通常分为几步:第一步是完善机制,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第二步是优化产业布局;第三步是推动创新;第四步是加强内部监管,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是构建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并推动区域性合作。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只要建立起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其运作本质是相似的。它们既有独特的发展路径,也存在共性问题,都需要解决投资、市场拓展和员工激励等方面的问题。
过去企业依赖个人决策,如今则依靠机制;过去靠个人,现在靠产业体系;过去依赖个人,现在则依靠与外部机构的广泛合作,例如聘请咨询公司进行协作。以华为为例,它无疑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其运作方式通过董事会进行顶层决策,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经营权,股东并不直接介入运营。国有企业同样可以通过董事会决策,只是某些事项需要经过审批程序。因此,不必过分强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别,而应聚焦于建立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创新联合体,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市场和服务社会。
当前,中国企业正进入一个大合作、大开放、大整合的时代,这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当然,国有企业存在一个弊端,即任期制的问题——不同于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具有长期性和股权持续性,国有企业领导任期有限。但即便存在任期制,只要国有企业能够制定稳定的战略、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它同样可以具备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也通常三到五年更换,同样注重业绩考核。总之,这些差异正在逐渐融合。
因此,我的结论是:国有企业如果做得好,可以具备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同时保持规范性;民营企业做得好,也可以像国有企业一样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双方共同向前发展,这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国有企业越来越民营化,而一些民营企业则呈现出国有化的特征。如何看待这一点?如果从混合所有制的机制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消息而非坏消息。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情况。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我们的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国有企业正逐步进入与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同台竞争的阶段。国有企业应善于利用政府背景形成区位优势,借助市场条件构建护城河,只要这些做到位,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淡化,甚至趋于一致。
第二,地方国资委可以凭借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的优势,聚焦于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国资委之下的投资公司,投资管理二级企业,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体系,这一发展方向将非常明确。
为此,我们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地方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国资委下属的主导产业,通过扶持这些产业,提升区域经营能力和全国竞争力,确保企业不仅能够生存,更能良好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第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各地应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将产业布局与地方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同时推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发展。对于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可保持国有控股;对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则可推行混合所有制甚至完全民营化。通过这样的产业布局,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未来的国有企业将具备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而民营企业也将借鉴国有企业的规范管理。最终,企业将不再简单区分为民营或国营,而只是股权结构上的差异。这是我今天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