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5点半,黔西南州望谟县第三小学门口,“惠心在望”长廊在夕阳余晖的轻抚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布依族织锦纹样的镂空窗格,宛如时光的筛子,将落日的余晖剪成细碎的光斑,洒落在长廊内。
望谟县第三小学校门口的惠心在望长廊(唐波/图)
三三两两的学生家长已在此悠然聚集,有的坐在长廊的椅子上闲话家常,有的则靠在长廊柱子旁专注于手中的刺绣,等候孩子放学的时光,在微风的吹拂下,变得格外悠然自得。
“以前要是碰上下雨天,那可真是像逃难一样。”望谟县蟠桃街道蟠桃园社区的叠小菊站在长廊下,目光紧紧追随着三个孙子从校园欢快奔来的身影,眼角满是笑意,细密的皱纹如同一幅温暖的画卷缓缓展开。“现在可好了,有了这个长廊,下雨能躲雨,天晴能遮阳,还能坐下来歇歇脚,政府真是把事儿做到我们心坎里去了。”叠小菊感慨地说,言语中满是对这座长廊的赞许。
望谟县第三小学校门口的惠心在望长廊一角(唐波/图)
这座意义非凡的长廊,承载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2021年,广东省惠东县与贵州省望谟县,相隔1300公里的两地,因东西部协作的纽带紧紧相连。
粤黔协作工作队望谟小组在望谟县走访调研时敏锐地发现,每天上学放学时,学校门口总是被焦急等待的家长们围得水泄不通。炎炎烈日下,家长们无处寻觅遮阴之处,衣裳被汗水侵蚀;狂风暴雨时,大家又只能在雨中狼狈躲避。这个看似细微的民生问题,却被列为惠东、望谟两县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民生工作,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紧密协作,多方协调,最终争取到200余万元帮扶资金,专项用于长廊的建设。
学生家长在惠心在望长廊内接学生(唐波/图)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惠东、望谟两县相关负责同志不断完善设计方案,选用了耐腐蚀的优质木材,确保长廊能够长久服务群众,还独具匠心地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装饰之中。
从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到布依族吊脚楼的格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对望谟县本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让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地流淌,焕发出新的活力。施工期间,总有不少心急的家长特意绕道前来查看工程进度,眼中满是对长廊早日建成的期待。
平郎社区搬迁户王大妹的两个孙子都在望谟县第三小学上学,如今,她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长廊。“以前最怕夏天来接孩子,太阳晒得人头昏眼花,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王大妹一边和身边的好友李乔妹绣着花、做着手工,一边说道,“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这个长廊,我们能舒舒服服地坐着等孩子,还能和其他家长交流交流育儿经验,邻里关系都变得更亲近、更融洽了。”
王大妹和好友李乔妹在长廊内一边等孩子,一边绣苗族刺绣(唐波/图)
如今,这座长30米、宽3米的风雨长廊,已然成为家长们心中的“社交平台”,大家在这里分享生活的点滴,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据了解,自 2021年惠东县与望谟县结对以来,秉持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望谟县已有6所学校陆续建成了爱心长廊等服务性设施,总投资超过200万元,覆盖王母、蟠桃、边饶3个乡(镇、街道)。这些看似普通的长廊,不仅为家长和孩子们遮风挡雨,更成为了连接政府与群众心灵的桥梁。
放学时间,学生和家长在长廊内休息(唐波/图)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鸟般冲出教室,迫不及待地奔向长廊下等待的家人。从边饶镇到县城带孙子读书的老人王光辉轻轻牵起孙子的手,一边抚摸着立柱上布依族图腾雕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这座长廊是广东为我们望谟群众建设的,你要记住这份来自远方的心意,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人。”
长廊外,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为整个校园披上了一层温暖的纱衣;长廊内,微风轻拂,温柔地掠过每个人的笑脸。这座爱心长廊,不仅见证着惠东与望谟在教育、产业、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协作,更是东西部协作民生工程中一道熠熠生辉的温暖风景,深情诉说着山海相连的深厚情谊,生动诠释着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
来源: 贵州日报社天眼新闻
由惠东融媒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