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出双基因缺失病毒株HuBΔCD2vΔA137R,该毒株不仅在攻毒实验中实现100%保护率,且猪只应激反应轻微,传播与变异风险均较低。非洲猪瘟疫苗一旦成功研发,对养猪业将带来系列深远影响......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获重大进展
近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款同时缺失CD2v和A137R基因的减毒活疫苗候选株,不仅能100%抵御非瘟强毒株攻击,且安全性表现突出,猪只炎症反应较弱。
据介绍,研究人员从一株分离自湖北的强毒株ASFVHuB/HH/2019(属于基因II型)出发,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同时敲除了CD2v和A137R两个基因,成功构建出双基因缺失病毒株HuBΔCD2vΔA137R。该毒株缺失这两个基因后,病毒毒力显著降低,同时保留了良好的免疫原性。
令人欣喜的是,动物实验中,4头接种该双基因缺失病毒的猪只在27天观察期内全部存活,仅2头出现短暂轻微体温升高(未超过40.5℃),且所有猪只的食欲与精神状态均快速恢复。接种27天后的攻毒实验中,所有接种疫苗的猪只均存活,未出现发热及任何临床症状;未接种的对照猪只则在11天内全部死亡。
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还发现,该双缺失病毒能激活多条免疫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RIG-I样受体信号、抗原呈递、B细胞受体信号等,表明其可同时激发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当然,现在行业对于非洲猪瘟疫苗的关注点除了保护率以外,安全性也非常重视!此前,蓝耳病病毒因疫苗问题不断发生重组变异,每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越南非瘟疫苗商用后,也出现了疫情形势复杂化的情况。
而该双基因缺失毒株在安全性上表现优异:接种后病毒在血液中留存时间短,24天后即被清除;口腔与肛门拭子中病毒载量极低,表明病毒排出量少,传播风险低。
同时,猪只接种后未引发IL-6、IL-12、IFN-α等关键炎症因子的剧烈释放,意味着疫苗不会诱发“细胞因子风暴”,仅引发轻微炎症反应,动物整体耐受性良好。病理学检查显示,接种疫苗的猪只器官无明显病变,病毒载量极低或无法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该疫苗候选株的安全性与保护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疫苗株,进一步敲除其他毒力基因,以期获得更安全、更稳定的疫苗产品,为养猪业提供更可靠的防控利器。
综合来看,这一成果值得关注与期待。当前猪业非瘟防控形势虽整体稳定,但全球各国(包括邻国)每月仍有数百起非瘟疫情发生,国内也曾出现非瘟复发情况……
非瘟防控形势仍较复杂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的疫情信息,2025年8月,全球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31起,其中家猪疫情90起,野猪疫情341起。
此前广西曾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虽得到及时遏制,但近半个月来,广西猪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有观点认为,这一方面是供需失衡所致,另一方面与前期非瘟疫情影响有关,加之当前生猪跨区调运管控严格,导致广西区域性猪价跌幅更为显著。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9月2日广西生猪价格为13.1元/公斤,此后连续10多天下跌,跌幅接近1元/公斤,取代新疆成为全国猪价最低的区域。
由此可见,非洲猪瘟对行业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即便仅发生小范围、小规模疫情,在产能过剩与调运严格的背景下,仍可能给当地养殖户带来意外损失。
若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功,且在保护率与安全性上得到保障,将极大缓解养猪业对抗非瘟的压力:
一方面,各地区无需因非瘟偶发而恐慌,非洲猪瘟对猪价的冲击将显著减轻;
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养殖场户可安心复养,无需再担心因非瘟导致的“清群”风险;
此外,养猪业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投入可大幅减少,尤其是猪场员工无需每日进行高强度消毒,生活将更自由,猪场饮食情况等也能得到改善。
可以说,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功且成本可控,对养猪业的意义非凡。尤其对一线养猪人而言,能减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提升工作幸福感。但需明确的是,即便非瘟疫苗研发成功,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设施与防疫体系也不会因此弱化,因为中国猪业已迈向高质量发展,而疫病净化与预防是进一步增效降本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