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度被视为豪华车“身份象征”的空气悬架,正在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下沉。
从百万豪车专属到20万元级车型普及,国产厂商已经打破外资垄断,市场占有率超过80%。
然而,产能扩张与价格战过后,蓝海正在快速泛红,真正的技术攻坚战仍在电控减震器等核心领域。
如何从跟跑到领跑,是行业从价格战、产能战到价值重塑的必要思考。
以下是正文:
01
从豪车标配到平价市场
2015年,定位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蔚来首次将空气悬架技术从海外引入国内,并搭载在蔚来ES8上,拉开了空气悬架的发展序幕。
空气悬架作为一种先进的汽车悬挂技术,其通过空气弹簧取代传统的金属弹簧,实现对车辆悬挂的智能主动调节,能够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
在过去,空气悬架仅装配在百万豪车上,是这些车“地位”的象征,但近年来这一趋势正在改变。
2019年,主机厂大量生产伴随终端需求疲软,汽车库存周转率下降至历史低点。而且,年报显示蔚来2019年净亏损达112.9亿,账面现金缩减到8.6亿元,股价从6.26美元跌至2.11美元。
此时此刻,“降本”成了蔚来的谋生之路。在发现自主研发空气悬架能每年降低5000万至8000万成本,蔚来开始有了新思路。
进入2021年,国内产业需求大爆发,搭载空气悬架的车型价格开始从百万到五十万级别,逐步渗透到20万左右的车型市场。
从渗透率上看,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从2023年1月到2024年7月,渗透率和搭载量均上升。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空气悬架渗透率有望突破10%。
与此同时,聚焦空气悬架分价格区间搭载量,可以发现2024年20-30万元车的搭载量爆发式增长,空气悬架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02
蓝海正在泛红
盖世汽车2024年1-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孔辉、拓普、保隆分别占据了40.3%、23.2%、17.5%的市场份额,总计超过了80%。
同时,知名外资企业威巴克仅占到10.6%,大陆等其余海外公司均在10%以下。
但迈入2025年,局面愈发走向“群雄逐鹿”。
具体而言,孔辉作为头部玩家,2024年实际产能已达80万台套,相当于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空悬系统的上车总和。而该公司布局在湖州、重庆、广州等地的基地,规划产能总和能突破200万台/年。
拓普、保隆也正处于产能扩张期,加上近期的资金投入,两家企业产能均有希望突破100万台/年。
除去这三家龙头,美力科技、伯特利、瑞玛精密等也加入了这场竞赛,市场竞争无疑会白热化。
据相关人士透露,部分新进入者会通过低于行业均价15%-20%的报价来争夺订单,达成“以价换量”的目的。
保隆科技2024年年报显示,空气悬架业务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24.57%下滑至22.6%。合肥生产基地虽然营收突破12亿元,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
雪上加霜的还有主机厂的摇摆态度。据悉,理想L6、小米SU7低配版等热门车型在配置上取消空气悬架,这背后既有车型定位的不同带来的成本压力,也有车企对于车身舒适度和成本的权衡。
03
核心技术仍需攻坚
空气弹簧作为空气悬架的重要部分,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各家企业都掌握了成熟的工艺。
但空气弹簧本身技术门槛有限,头部企业的优势更多源于早期绑定新能源车企的战略布局。打破了外资垄断并不绝对代表核心优势。
以减震器为例,属于相对的技术高地,相关人士透露,拓普经过三年研发评估后选择放弃,孔辉与保隆两家已做完前期产线和研发准备,剑指电控减震器。电控减震器是半主动或者全主动悬架标配,拿下减震器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营业额。
除此以外,国内空气悬架供应商绝大部分都在布局全栈硬件方案(甚至从空悬延伸到稳定杆),在进一步推动空悬系统成本下降的同时,竞争门槛也在被逐步打破。
此外,当下市场竞争也从早期的技术卡位转向综合能力比拼,成本、产能、技术,开始愈发缺一不可。
04
尾声
从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到20万元级车型的普及,这本身是国产企业的集体突围。
但在平权革命之后,如何从跟跑到领跑,是行业从价格战、产能战到价值重塑的必要思考。
行业大浪淘沙,既要啃得动“硬骨头”,又要玩得转“软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