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人口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为610.6万对,创下1980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相比2013年的1346.9万对峰值数量,下降了近55%,堪称断崖式下跌。
与此同时,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1883万人,骤降至2023年的902万人。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会不断下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然而,中国的下降速度尤为惊人:出生人口在七年时间里减少了一半多。对比其他国家,日本用了41年,意大利47年,韩国20年才完成类似程度的下滑。
其中,适婚人口基数减少是客观原因之一——作为当下婚育主体的“00后”群体,其人口规模相比“80后”“90后”明显收缩。但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结婚生子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与此同时,高昂的结婚生育成本成为抑制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结婚成本普遍超过100万元,包括婚房、装修、彩礼和婚礼费用等,而一线城市的结婚成本更是惊人。此外,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抚养一个孩子到成人的成本在65万-200万元之间。
对比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左右的水平,一个普通四口之家需要不吃不喝6年才能凑够结婚费用,再花5年时间积累才能负担一个孩子的抚养成本。这种经济压力使得许多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望而却步。
为应对低生育率挑战,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每名儿童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然而这一补贴水平与实际生育成本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1000元,补贴年龄扩展到10岁以下。
当然,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计算,以每年平均新生儿1000万左右计算,意味着最终的财政育儿补贴支出将达到每年1.2万亿左右,如此大笔金额的支出,需要有相应的财源保障措施兜底。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我国当前部分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远超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尤其一些垄断企业的退休职工,在职时就享有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福利,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是普通职工的两至三倍。
此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中,对养老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符合当时养老金普遍偏低的国情。但是,如今部分人群的养老金远高于在岗人员的社平工资,甚至出现在岗人员工资低于同岗位人员养老金的倒挂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引发了代际分配公平问题。年轻人面临着婚育成本高企的压力,而部分高收入退休人员却享受免税的高额养老金,这种对比加剧了社会不平衡感。
税收是调节社会公平的有效工具,通过对高额养老金征税,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扩大生育补贴规模,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更合理分配,减轻年轻家庭的生育负担。这种跨代际的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缓解当前“壮有所为、幼有所教”与“老有所养”之间的资源分配矛盾。
此外,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努力中,除了扩大生育补贴规模,还应加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力度,探索对雇用女性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将保障性住房向多子女家庭倾斜等等。
在社会支持方面,需要倡导节俭文明婚礼新风,鼓励参加公益集体婚礼,遏制巨额彩礼、大操大办婚礼等陋习。同时大力发展托幼服务,解决婴幼儿“托育难”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需要意识到:问题不仅仅是数字,而是数字背后千千万万年轻父母的现实压力,以及国家民族人口安全的长期保障。
养老金收入税收政策调整与生育支持体系的协同,不仅仅是一种财税政策,更是一种代际分配机制的重塑,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抓紧研究,加大实施力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