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三子口义”研究
编著者:胡瀚霆著
定价:168.00元
ISBN:978-7-5013-7557-8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日本道观珍藏汉语文献的回归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是学界第一部对林希逸“三子口义”思想理论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著作。林希逸(1193—1271),南宋理学家,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献机,福清苏田人。端平二年进士,官终中书舍人。三子即老子、庄子、列子。作者以文献考据为基础,交互使用实地走访、数据分析、阐释学、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南宋学术背景、林氏学术渊源、三子口义创作、三子诠释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详细论证了“三子口义”的学术价值以及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胡瀚霆,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思想与三教关系,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的编纂与研究工作。
序 言
序一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对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想理论方面,道教与儒释二家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此三者又随着彼此间的互动,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家的理论著作不断产生,这些经典著作又被人们搜集整理,在道教内部就产生了《道藏》,而儒释亦然。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然而翻阅现存的明万历《道藏》,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由儒家人士撰写的“道教经籍”,林希逸“三子口义”便是其中之一。林希逸是南宋的一位理学家,他为何不撰写儒学论著反而注释道家经典?他是如何解读道家经典的?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值得探究。
本书即是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是学界第一部对林希逸“三子口义”思想理论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以文献考据为基础,交互使用实地走访、数据分析、阐释学、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林希逸“三子口义”置于南宋学术背景整体下,以相对完善的内在逻辑,从南宋学术背景、林氏学术渊源、三子口义创作、三子诠释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详细论证了“三子口义”的学术价值以及历史地位。瀚霆的研究指出:林希逸虽然承理学艾轩一脉,还受到禅宗大德大慧宗杲与道教神仙吕洞宾的影响,对道教也有较深的了解;以此为因缘,林希逸运用儒释思想注解《老》《庄》《列》,同时特别注重“三子”互解、前后互解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从情理与义理两个层面调解儒道间的关系,促进了儒道间的交流。书中结论,大抵可信,行文明白,不作玄谈。
本书是瀚霆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增删而成。说起来我与瀚霆及其著作还有一些因缘,因为此书从完成到出版,可谓三经我手。我是他博士论文的答辩委员,答辩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将论文送到我手上,以便阅览。过了两天,瀚霆又专门把他的论文给我送了过来,说是之前一稿打印有点问题,进行了调整所以又重送。因此,我当时对这篇论文印象尤深,专门读了几遍,在答辩时予以了中肯的评价。去年,瀚霆联系我说他的博士论文计划出版,请我审读,我欣然接受,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如今,他的著作经过修改调整即将付梓,征我为序,我感觉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乐意为之。
李远国
2025年4月13日
序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条文化史的长河中,儒释道三家的论争与融会可谓其中泾流之大者。历史上,不乏三教中人就三家思想之异同进行辨析,或是显同和异,抑或攻击诘难,犹如这长河中的浪花与波涛。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三家思想愈是彼此交融。
有宋一代,三教之间的交流融合尤其明显,三教合一成为彼时文化发展的主流。这一主流由理学主导,其中有艾轩一派承伊川之学在东南一带兴盛一时,传至林希逸融会三教思想注解道家经典成“三子口义”而集大成。林希逸的“三子口义”流传到日韩一带,在东亚文化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多年前,我与日本道观交流时便看到日本道观收藏的许多道书中有一些林希逸的珍本。后来,我查考学术界对林希逸的研究现状,发现学界对此有一些研究,但并不多,我认为关于林希逸的著作与思想值得更加深入地探讨。
本书作者胡瀚霆是我2015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他硕士阶段在厦门大学学习。林希逸的家乡在福建福清,厦门、福清两地距离不远,他与我谈到在硕士阶段常跟随厦门大学林观潮教授去福清进行田野调查,对福清的山水感觉很亲切。当时我便觉得,莫非冥冥之中有种特殊的因缘。在跟瀚霆谈论博士论文选题时我便建议他尝试研究一下林希逸。瀚霆也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便和他拟定了以“林希逸‘三子口义’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选题。经过3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后来我与日本道观进行学术合作,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日本道观珍藏汉语文献的回归整理与研究”,瀚霆的这部著作也列入了该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瀚霆的著作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政治、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林希逸“三子口义”做出较为全面的研究,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三子口义”。其主要创新体现在对林希逸“三子口义”的文章结构与内涵进行解读,梳理其中的思想脉络,分析了其在中华文化史中的影响,探究了其对不同思想的融合方式与历史影响;又因有日本道观的帮助,还介绍了在日本新发现的相关文献材料,丰富了中国道教思想史的研究。
当然,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林希逸“三子口义”在海外的影响远大于国内,本书的研究还没有大量涉及其在海外的情况。这也是有很多现实因素的限制,瀚霆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并在不断地克服。现在,瀚霆的博士论文即将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作为导师,欣然为序。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希望他不断努力,为这个时代和社会创造有益之作!
是为序。
詹石窗
2025年4月6日
内页欣赏
目 录
第一章 林希逸的生平及著述
第一节 林希逸的故乡
一、福清的山水人文
二、林氏的父母家系
第二节 林希逸的师友
一、求学之路
二、理学师承
三、友人交往
四、从仕之途
第三节 林希逸的著述
一、林希逸的著作及其佚存情况
二、“三子口义”版本文献概述
第二章 “三子口义”的诞生背景
第一节 政治地域环境
一、南宋的政治格局
二、南宋时期福建概况
三、南宋的政教关系
第二节 宗教思想氛围
一、南宋时期的儒教
二、南宋时期的佛教
三、南宋时期的道教
四、三教合一的潮流
第三节 林希逸与佛道的因缘
一、林希逸与佛教
二、林希逸与道教
第三章 “三子口义”引书论析
第一节 “三子口义”引书详情分述
一、《老子鬳斋口义》引书详情
二、《庄子鬳斋口义》引书详情
三、《列子鬳斋口义》引书详情
第二节 “三子口义”引书分析
一、“三子口义”引书量比分析
二、“三子口义”引书类别分析
第三节 “三子口义”引用方式辨析
一、对典籍原文的征引
二、对典籍书名的引用
三、直引学者观点或经历
四、不明出处的引文
第四章 “三子口义”的“三子观”研究
第一节 “三子”其人其书
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庄子其人其书
三、列子其人其书
四、“三子”关系辨析
第二节 读“三子”之法
一、为何“别具一只眼”
二、如何“别具一只眼”
三、读《老》《庄》之别
第五章 “三子口义”的阐释方法研究
第一节 “口义”释义
第二节 “三子口义”之文辞阐释方法
一、文辞譬喻的评点
二、章法文脉的解析
三、文辞阐释方法的施用
第三节 “三子口义”之文意阐释方法
一、前后互解
二、“三子”互解
三、以儒解“三子”
四、以佛解“三子”
第六章 “三子口义”的三教关系论研究
第一节 儒道关系论
一、《老子鬳斋口义》中的儒道融合论
二、《庄子鬳斋口义》中的儒道融合论
三、《列子鬳斋口义》中的儒道融合论
第二节 儒释关系论
第三节 释道关系论
一、类比佛书与《庄》《列》
二、辨析佛理源流
第四节 炼养之学与“老庄”
第七章 “三子口义”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后世学人对“三子口义”的评议与征引
第二节 “三子口义”对老、庄、列学的影响
一、《老子鬳斋口义》对后世老子学的影响
二、《庄子鬳斋口义》对后世庄子学的影响
三、《列子鬳斋口义》对后世列子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三子口义”在日本
一、“三子口义”在日本历史上的研究情况概述
二、“三子口义”与日本道观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
供稿 | 潘云侠 编辑 |邓旭欣
监制 | 隋 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