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控制飞行?科幻片里的场景竟然真的实现了!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青岛西海岸新区多支队伍表现卓越、勇夺佳绩。其中,西海岸新区元思(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元脑飞翼战队”,凭借自主研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斩获一等奖。让“意念控制”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并实现情绪监测、睡眠管理等多元应用场景。
这支战队成员皆为00后: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研二学生李厚贇、青岛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张玉生,以及刚大学毕业的季凯。
在他们的桌子上,去年和今年两款荣获大奖的设备格外显眼,见证着团队从技术探索到成果落地的每一步。
去年的产品形似头部按摩仪,由10个圆形接口组成,每个接口嵌有6根短金属条,季凯介绍道,“这其实是一个头环,佩戴于后脑,主要采集大脑视觉区域信号。我们提取并处理这些信号,用以控制外部设备。”
而今年的参赛作品,变成了多接口黑盒子,并延伸出长导线,不仅可采集视觉区信号,还能覆盖前额、颅顶,突破采集区域的限制,甚至可以实时捕捉使用者的情绪变化。
在现场演示中,李厚贇将涂有乳白色膏体的导线贴在后脑与头顶,电脑屏幕上立即跃动起多道波形图,10个代表不同方向的方块随之弹出。
当他的目光聚焦某一方块时,无人机应声起飞,精准朝着对应方向移动,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意念操控”,就这样在眼前真切上演。
“8条绿色导线对应8个信号通道,贴在脑部特定位置就能采集脑电信号,传输到电脑后,系统会解析意图、转换为控制指令,最终发送给无人机、机械手等设备。”李厚贇详解技术原理时提到,若要监测情绪,只需将电极调整到前额部位,通过分析脑电波形就能判断使用者的心理状态;该技术还能应用于睡眠监测,为健康管理提供新路径。
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团队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坚守。研发初期,提升信号识别准确率、实现硬件小型化就像两块难啃的“硬骨头”,让三人屡屡碰壁。
比赛临近的日子里,无论是在西海岸新区的实验室调试设备,还是到北京备赛,他们几乎每天都熬到凌晨两点。“赛前设备要反复测试,现场遇到突发问题,大家干脆通宵解决,根本睡不着。”季凯回忆起那段时光,语气里满是执着,正是这份不服输的韧劲,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张玉生的电脑桌旁,一只精巧的机械手同样吸睛:五指分别连接着薄如纸片的触摸条,轻轻捏动一根,对应的机械手指便流畅弯曲。
“这是我们为‘具身智能’和‘人机共存’场景研发的电子皮肤产品。”张玉生介绍,产品采用先进的纳米镀层技术,能精准感知人体关键部位的动作,再通过自主研发的信号采集系统,实现对机械手的远程精准操控。
“过去脑电采集只能在高端医院或精密实验室进行,环境要求极高。”团队嵌入式软硬件科学家李博士补充道,近两年国内制造工艺和芯片产业的提升,供应链日趋成熟,为技术走向轻量化、便携化、消费级应用创造了条件。“我们希望脑机接口能像智能手机一样,从前沿科技走进千家万户,变得触手可及。”
目前,这支00后团队研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初步应用阶段。按照计划,未来一到两年内,他们将推动技术与更多终端产品接轨,让意念操控、情绪监测等功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为消费级市场注入年轻的科技力量。
从实验室到全国大赛领奖台,这三名00后用创新证明,年轻一代不仅敢想敢闯,更能用技术突破定义未来,让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他们点赞!
(编辑:F,本文由青岛西海岸发布制作,部分来源于半岛都市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