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全部内容均有可靠出处,详细资料列于文末
评书名家81岁高龄仍在坚持演出?
刘兰芳年轻时仅凭一部《岳飞传》便成为一代宗师,而如今却居住在简陋的居所中,仍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碌!
这位被时代推上巅峰的艺术名家,这些年究竟遭遇了什么?
为何晚年生活如此艰难?
台上讲述英雄故事,台下全是现实人生
在北京一个普通的老旧社区内,时间仿佛停留在了几十年前,楼道墙面斑驳脱落,头顶线路交错如网,扶手因长期使用而油腻不堪,这里居住着81岁的刘兰芳。
走进她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岁月沉积的味道,墙壁泛黄,铸铁暖气片锈迹斑斑,唯一略显现代气息的,是一台颜色发旧的挂式空调。
客厅中央没有豪华茶几,只有一张毫不起眼的绿色圆形小桌,直径不足60厘米,其中一条桌腿用胶带反复缠绕加固,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难以想象,正是在这张不起眼的小桌旁,坐着那位曾因《岳飞传》让全国听众如痴如醉的评书大师。
一位涂着鲜艳红色指甲油的年迈艺术家,正俯身在这张破旧的桌子上,逐字逐句地修改着书稿。
这种强烈对比不禁让人思考,那位曾被时代推上高峰的刘兰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这张桌子又记录了她怎样的心酸往事。
这张绿色小圆桌,既是她的创作天地,也是她记录生活开销的场所,无数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都从这里诞生。
当年正是从这样的书桌上,流淌出了《岳飞传》,通过电波传遍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收听热潮。
那是收音机的黄金年代,每当广播时间一到,街头巷尾鸦雀无声,人们围坐在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聆听她那铿锵有力、清晰利落的嗓音。
据说当时收音机销量因此大幅上升,甚至流传着小偷趁人听书入室行窃的趣闻,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她不仅是声音的掌控者,更是评书界的革新者,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登上舞台的女性评书家,她以独特的台风和创新的肢体语言,彻底打破了男性主导的艺术格局。
1983年她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令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评书界传奇女性。
然而当聚光灯熄灭,镜头从辉煌舞台转向这张绿色小圆桌时,一切变得现实而沉重,这张桌子所处的环境,默默诉说着主人当下的艰难处境。
她与85岁的丈夫王印权均无稳定的养老保障,意味着所有生活开支和未来医疗费用,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头。
艺术早已从纯粹的热爱,变成维系家庭的谋生手段,她的商演日程被各种标记填满,已经排到了来年。
她坦言自己不敢停歇,因为家里人等着她挣来的钱维持生活,去年二月,在马街书会,零下二度的寒风中,她仅穿着一件单薄长裙登台演出。
对她而言,这已不是艺术家的坚持,而是一个普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承受的现实,她极度节俭,甚至会把家中的废品积攒起来,统一变卖换取零用钱。
为家庭付出背后的辛酸苦楚
在这张小圆桌前,刘兰芳展现出的活力,常常让人忽略她的真实年龄,81岁的她精神状态依然很好,面色红润、身姿挺拔,皱纹也比同龄人少。
她说话依旧洪亮,仿佛随时都能再来一段《杨家将》,但只要视线稍一转移,就能看到她身后那个年迈的身影。
她85岁的丈夫王印权头发稀疏花白,腰背弯曲,行动迟缓,离不开拐杖支撑。
他说话轻声细语,与妻子的洪亮嗓音形成鲜明对比,每当刘兰芳要外出演出,王印权总会拄着拐杖,缓缓送她到门口。
等她深夜归来,总能在门口看到老伴等待的身影,这种强烈的对比,恰恰体现出刘兰芳在这个家庭中的支柱地位。
她必须保持健康,因为身后是需要她照顾的丈夫,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
这张小桌见证了夫妻俩的相守相伴,丈夫常常帮她整理书稿,为“枪挑小梁王”等经典段落润色旁白,但它同样也承载了这个家庭无法言说的巨大伤痛。
刘兰芳一生中,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三儿子王鹏就因病去世。
而在2023年,命运再次给予她沉重打击,二儿子王玉也因病离世,就在儿子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刘兰芳强忍悲痛,如常登台演出。
这份外人眼中的坚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碎,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生活的重压仍未停止。
她60岁的长子王岩事业发展一般,收入微薄,不仅无法在经济上支持父母,有时甚至需要老人接济。
所有责任,最终都落在了刘兰芳的肩上,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只喝白水、吃饭定量,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早已超越了养生范畴。
她说自己必须保持健康,才能照顾老伴,才不会给家人添负担。
守着传统走进新时代
这张小桌也见证了一位传统艺人在时代夹缝中的双重人生,一方面她是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的坚定守护者。
夜深人静时,她会伏在桌上,彻夜修改次日要表演的《诸葛亮出山》书稿。
在后台面对年轻后辈,她倾囊相授,细致指导声调的起伏变化,希望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她曾与陈云等老一辈领导合影,与侯宝林、骆玉笙等大师同框,如今那张珍贵照片中,只剩她一人健在。
传承的责任感沉甸甸压在她心头,她承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但现实是,台下的观众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评书的衰落,是她无力改变的时代趋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张桌子旁,这位坚守传统的艺术家,却一头扎进了最通俗、最现代的网络世界。
她戴上老花镜,专注地捧着手机阅读网络穿越小说,她不仅看,还看得非常投入,每天坚持花50元给喜欢的作者打赏,甚至自豪地称自己是作者的金主。
这个看似矛盾的爱好,恰恰是她与时代独特的和解方式,也是她寻找心灵慰藉的出口。
她坦言自己特别喜欢小说中“重新来过”的情节,这让她觉得日子还有盼头。
对于一个经历过两次丧子之痛、深知人生无法重来的老人来说,这种虚拟世界中的重启,给予了她巨大的心理支撑。
网络小说为她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精神角落,这种对希望的渴望,与她在现实中坚持“只要有人听就说下去”的信念,内在逻辑惊人地一致,都是为了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
结语
如今短视频的喧嚣淹没了说书人的声音,我们这一代人又该如何守护这份一人一桌讲述古今的独特魅力?
你身边还有人在听评书吗?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你认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光明网《刘兰芳: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