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菜市场门口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提着个破旧的菜篮子。他不为抢特价蔬菜,也不是家里没菜吃,只是实在没事干,就想找个人说说话。这样转上几圈,不买也没关系,问问价、搭几句闲话,就算这一天有了意义。
你以为这是个例?事实并不是。这是当下中国老龄社会的真实写照。全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其中超过2亿人正陷入“废物式”养老:不上班、没社交、无兴趣爱好,日复一日机械重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像极了被“圈养”的状态。
01
邻居老李干了一辈子车床工人,年轻时干劲十足,就盼着退休后能清闲一点。头两年是开心的,老伴陪着到处旅游、买菜做饭、有说有笑。可变故来得太快,老伴突发疾病去世,一下子把他打回了原形。
不会用智能手机,不看短视频,孩子在外地成家立业也难得回来一趟。老李的生活变成了“买菜—做饭—看电视—睡觉”的循环,哪怕是电视里说的笑话,他也笑不出来。有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盯着窗户发呆,一坐就是一下午。
更可怕的是,他开始说那句让人听着发凉的话: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他并不是真想死,只是这个年纪,没事可做、没人找他、没有期待,就像被全世界遗忘了一样。不是不努力,是没了用武之地。
02
有的老人情况看起来要好得多,却活得一样空虚。朋友的姑姑,独生子很孝顺,保姆全天候照料,孩子隔天回来陪吃饭,生活条件算是优渥了。可老人却总说“我觉得自己多余”。
管是有人管的,可啥也不让她干。收拾个屋子被拦,说你歇着吧;做饭不让动,说你辛苦了大半辈子该享福;带孙子也不行,怕累着。曾经风风火火几十年,一下子被推回“孩子角色”,说好听点是孝顺,说直白了是“废掉”。
为什么那么多老人宁愿去排队领鸡蛋、参加保健品讲座?真不是缺钱,只是那些地方起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听保健讲座的时候,推销员笑着递杯水,点名表扬“老大爷真精神”,那种“被当回事”的感觉,是很多家庭给不了的。
03
当然,还有另一类老人是被迫忙着。在工地扛水泥、在街边摆摊、餐馆后厨洗碗,明明头发都白了,却还在为生计打拼。想歇也歇不成,根本没这个条件。有些人年轻时没缴社保,退休后就没有养老金,靠体力活糊口。
还有更多,是为了孩子。房贷压得儿女喘不过气、孙子要上兴趣班、结婚还得准备彩礼……老人看着孩子皱眉头,咬咬牙又撑了起来。宁愿自己腰直不起来,也要为儿孙添砖加瓦。
城市里不少老年人被供起来“享福”,乡下却还有一大批老人正在“榨干自己”,一个极端冷,一个极端累,背后却是同一个问题:晚年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结尾
“废物式”养老,听起来刺耳,其实比你想象中普遍得多。它看起来像个标签,实则是一种隐形的枷锁,把本该活得自在的老年人,困在了孤独与无聊中。
人老了,不等于没用了,不等于该被圈养。真正的养老,是有选择、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而不是躺平等吃等死。子女该做的不是包办一切,是要提供空间和耐心;社会该做的不是怜悯,是要建设更多“让老人能动”的平台。
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一波退休潮,这不该被视作负担,更没必要被当成危机。每一位老年人都曾为社会付出,他们不该在变老的路上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如果不给他们机会活出点意思,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