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邢俊勤的油画,是一场关于色彩与精神的双重漫游。当画笔触碰到江南的桥、山野的风,或是人物衣襟上的褶皱时,现实的轮廓便悄然溶解在他主观的色韵里,仿佛每一抹颜料都带着呼吸,将日常景致与文化基因织成新的梦境。
《西域·山兮》
60X120cm
2025
江南的水汽似凝在画布上,却被他以粉紫、青绿的碰撞骤然点亮。白墙黛瓦本是水墨里的素淡符号,此刻却在他笔下挣脱了旧有的语境——色彩如流水漫过建筑轮廓,笔锋有意无意地拆解着硬质边缘,水乡的柔婉不再是静态描摹,而成了光与色交织的震颤。港口景致更添冷峻与温柔的博弈:灰蓝的天、浅碧的水,与工业设施的红、黄、蓝彼此咬合,大色块平涂是机械的厚重,局部松动的笔触却泄露潮水的呼吸、云影的游移。在这里,色彩成了时间的容器,把工业文明与自然潮汐的对话,藏进冷暖交织的肌理。至于山野,他索性让色彩如野马奔涌:红褐山峦、鲜绿草甸、粉紫坡地,被块面重组又被笔触梳理,既有野兽派式狂放,又暗合中国山水“随类赋彩”的古意。那片被粉色晕染的草野,哪是对自然的复制?分明是他以色彩为犁,在天地间耕出的精神栖所。
《迷语·查济》之一
50X80cm
2025
人物肖像里,文化的纹路与个体的呼吸缠得更紧。背景的拱形门和伊斯兰纹样不再是简单衬托,反倒像一张张织就的网,将人物轻轻裹进文化经纬。以绿与红为底色,拱形门的几何线条和衣料碎花彼此应答,背景平面化色块与人物肌肤写实笔触形成拉扯,他笔下的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从文化场域里生长出的生命。建筑纹样肌理与人物衣袍厚重笔触相触,金色暖调与衣料冷调碰撞出质地交响,让人物每一道皱纹里,都像藏着整个族群的记忆。他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人背后的文化根系,在色彩与造型缠绕中,个体与集体精神便有了共生的温度。
《岁月刻度》
60X80cm
2025
熟悉他的人,会记得他曾以“迷彩”解构经典与军事符号的锋芒。如今,这份“解构与重构”的精神,悄然流入对日常与文化的凝视。那幅带有时代印记的老建筑,写实沧桑质感被粉紫天空、鲜亮配景轻轻刺破,旧时光便在新色彩映照下,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渡口。甚至在描绘艺术创作场景时,他把“创作”本身也放进画里,画中人与画外创作者形成嵌套,既卸去艺术神圣外衣,又以明快色彩、松弛笔触,把创作融成日常里最亲和的呼吸。这恰是他的艺术智慧:褪去符号外壳,却让“追问与重塑”的精神,在每一处日常风景、每一张人物面容里,活得愈发通透。
《通往东兴的跨海大桥》
100X120cm
2025
邢俊勤的画笔,始终在“破”与“立”之间行走。他打破既定视觉经验和陈腐创作范式,建立的却是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用色彩解构表象,又用色彩重构诗意;用造型拆解符号,又用造型凝聚灵魂。当我们望进这些画布,看见的不只是色与形的美,更是一位创作者以笔为舟,在现实与精神的河流里,一次次泅渡,又一次次把日常与文化,酿成新的艺术星辰。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迷语·查济》之二
50X80cm
2025
《洞桥大会堂》
60X80cm
2025
《鉴湖桥》
60X80cm
2025
《防城港的阳光》
60X70cm
2025
《静静的港口》
100X120cm
2025
《逆光之影》
60X80cm
2025
《杏儿熟了》
60X80cm
2025
《帅勃郎子》
60X80cm
2025
《瞬间微尘》
60X80cm
2025
画家简介
邢俊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研究员,北方油画院学术主持,北方油画院西双版纳创作院院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