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说这几年美国科技圈最能掀起风浪的女性,苏姿丰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位。
一个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的女人,坐在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的顶楼,在美国硅谷拿着比男人都高的薪水,却在中美芯片打的最火热的时候,依然为中国量身定制芯片。
她到底图什么?顶着这么大的骂名给中国送技术?又哪来的底气,敢这么和美国“对着干”?
2012年7月11日,AMD总部会议室的投影仪闪了三次,投下一组血红色的数据:连续6个季度亏损,市值跌去80%,连给员工发工资都要靠抵押专利。
会议室后排坐着刚上任的苏姿丰。 这个出生于中国台湾、在MIT拿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的女人,前一天还在IBM担任高级副总裁,手握着每年2000万美元的研发预算。现在她面前摆着的,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美国半导体巨头的烂摊子。
那么,她当时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面对美国商务部筑起的那道出口管制“高墙”,苏姿丰的选择不是用头去撞,也不是绕道走,而是通过技术降维的方式,硬生生把它改造成了一扇“合规的门”。
MI300芯片基于先进7纳米工艺的芯片,本是AMD叫板英伟达的利器,但在禁令之下,它一夜之间变成了运往中国的“禁运品”。
苏姿丰立刻召集内部核心团队,关起门来开会,他们做出的决定,不是抗议,也不是放弃,而是对自家的顶级技术进行主动的“降级”改造,这绝不是简单的性能阉割。
团队像做逆向工程一样,将芯片从7纳米工艺硬是改回了相对落后的14纳米版本。他们对晶体管密度等所有核心参数进行了极其精确的调整,确保每一个指标都恰好落在管制红线之下,这波操作堪称精妙。
苏姿丰甚至将这种“合规”玩法标准化、产品化了。后续推出的MI309芯片,干脆搞起了“双轨制”:卖给国际市场的版本,用台积电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算力拉满。
而专供中国市场的版本,则换用三星的5纳米工艺,算力被精准地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尽管特供版芯片的性能缩水了约40%,功耗还增加了,但它的价格优势太大了——比英伟达的同类产品便宜了整整四成。
对于那些预算有限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结果,这款“特供版”芯片在2023年就卖出了约200万片,成功将一道政治壁垒,转化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
这种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规则而非硬抗规则的智慧。
苏姿丰心里跟明镜似的,单纯的产品买卖关系,在如今这个世界太脆弱了,于是她将其与中国本土的产业链进行了“组织缝合”,创造出一种结构性的相互依赖。
她果断地将AMD苏州封测基地85%的股权卖给了通富微电,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这不仅为AMD换来了3.71亿美元的救命现金,直接输血给了当时正在烧钱的7纳米制程研发,更重要的是,它让中方伙伴获得了关键技术,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在当时,中芯国际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远落后于行业主流。但苏姿丰却打破常规,将14纳米工艺的制造外包给了它。这还不算完,她直接派了约200名AMD工程师进驻中芯国际,进行“保姆式”的技术扶持。这给出去的,早已不是订单,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赋能。
在AMD位于西安的封测产线里,他们开始直接整合、采用长江存储生产的闪存颗粒。这意味着,中国最核心的元器件供应商,被一针一线地“缝合”进了AMD最终成品的血肉里。
最绝的是,为了规避管制,她先在苏州出口芯片模组,然后运到东莞完成最后的封装。这么一倒手,产品的“国籍”就被巧妙地重塑了,成功绕开了“美国制造”的认定。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下来,AMD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公司”,它更像是一个深入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难以被剥离和替代的“共生节点”。
苏姿丰的每一步棋,都遵循着清晰的价值置换逻辑。她会根据AMD自身实力的变化而调整,从早期用未来换现在,一步步演进到后期用现在换未来,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进化。
2014年,苏姿丰刚接手AMD时,公司连续六年亏损,股价跌到只剩3美元,市值蒸发超过九成,账上的现金储备只够再撑半年。内忧外患,员工跑路,供应商都开始动摇。
为了搞清楚状况,苏姿丰亲自跑到深圳华强北和北京中关村的市场里转悠。她发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山寨AMD显卡,维修店的师傅们则抱怨AMD的产品散热太差。
紧迫感让她必须立刻行动,她先是在公司内部大刀阔斧改革:砍掉5条不盈利的产品线,全球裁员约7%,但同时又给核心研发人员加薪30%,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砸进了新一代Zen架构的研发中。
可研发太烧钱了,整整五年,耗资20亿美元。钱从哪来?中国市场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2016年,在Zen架构还未正式发布、公司前途未卜的时刻,苏姿丰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冒险的决定:将Zen架构的核心技术授权给有中资背景的海光信息。这笔交易,为AMD带来了2.93亿美元的现金。
这笔钱,在当时占了AMD全年研发预算的15%,简直是雪中送炭,直接为后续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血液”。这个决策在AMD董事会引发了巨大争议,美国媒体和议员更是指责她“资敌”。
但苏姿丰顶住了所有压力,她辩护说,核心专利仍在AMD手中,授权产品也仅限中国市场销售。可以说当时苏姿丰就是用“技术期货”换取公司活下去的“生存现金”。
等到Zen架构的Ryzen处理器横空出世,凭借着超越英特尔同代旗舰、价格还更低的优势,AMD彻底翻身。某德国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Ryzen上市后销量一度激增800%,公司成功抢回了PC市场约5%的份额。
随后,苏姿丰开始用AMD已经成熟的工程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去深度绑定中国本土的力量,换取更稳固的市场份额和对抗政策风险的缓冲地带。无论是扶持中芯国际,还是整合长江存储,目的都不再是为了短期的现金,而是为了长远的未来。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价值置换,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到了2023年,中国市场已经为AMD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营收,总额高达84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市场。
更重要的是,这笔来自中国的巨额利润,反过来支撑了AMD全球约30%的研发团队。中国市场,从最初为AMD“输血”的救命稻草,彻底转变成了为其全球技术创新提供动力的核心“造血基地”。
苏姿丰的一套完整且动态的方法论,通过技术上的精准降维、供应链上的深度重构和商业上的价值置换,成功地将地缘政治的巨大风险,转化成了AMD独一无二的竞争壁垒。
她不是什么“叛徒”,也不是简单的“亲华商人”。她更像是一位在地缘政治断层线上,进行着高难度平衡手术的商业现实主义大师。她的亲戚,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评价她“不保守”,这或许是对她最好的注解。
当黄仁勋选择与比亚迪合作自动驾驶芯片时,苏姿丰则出现在阿里云峰会的台上,展示由MI350芯片驱动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并宣称其效率比竞品高30%。而新一批次的MI350,即将被用于百度的“文心一言”服务器。
竞争远未结束。这把已经磨砺了十年的手术刀,将继续在这场芯战中,决定AMD未来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