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安皋城中学南山校区八(3)班学生丁辰熙的书架上,一本深蓝色布面的《唐诗三百首》静静地摆放在最顶端。这本看似普通的书籍,成为连接母子两代人的精神纽带,记录着一个少年在书香熏陶下的成长历程。
雨天里的顿悟
2022年春天,10岁的丁辰熙收到母亲送的生日礼物——一本《唐诗三百首》。母亲在扉页上写道:“愿此书为你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年少的丁辰熙当时并未理解这句话的深意,这本书在书架上沉寂了两年。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天的下午。七年级期末考试前,丁辰熙对着数学题愁眉不展。在烦躁之余,他无意中取下那本《唐诗三百首》,发现书中飘落一张纸条:“当你遇到难题时,不妨读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他轻声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读着读着,他的心情渐渐平静。诗中的雨不再是阴霾,而是滋养万物的甘霖。他忽然领悟,眼前的难题正是成长道路上的“春雨”,虽带来暂时困扰,却能让人变得更坚强。
那晚,他不仅解出数学题,还发现书中多处母亲的批注。这些批注如同一位贴心导师,预知着他可能遇到的困惑,为他指引前行方向。
静待花开的教育
母亲从不强迫孩子读书,而是将书籍随意放在书桌、茶几等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书会自己寻找读者。”母亲深信,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和启发。
六岁时,母亲就给丁辰熙讲屈原的故事。虽然当时他不懂“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意,却记住了那个腰佩长剑、一身正气的形象。直到多年后过端午节,听了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才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升初中前的暑假,母亲送他《红岩》。起初他对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抗拒,母亲就自己先读,每天晚饭后沉浸书中,时而叹息,时而振奋。好奇心最终战胜畏难情绪,丁辰熙主动询问书的内容。
母亲用生动的声音讲述江姐和战友们的故事。当听到江姐面对酷刑毫不屈服时,丁辰熙问:“她不怕疼吗?”母亲认真地说:“有一种东西比疼痛和死亡更强大,那就是信念。”这一刻,爱国种子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文字中前行的底气
初中生活忙碌,但丁辰熙坚持每晚读半小时课外书。这个习惯不仅丰富知识,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力量。
初一期中考试,他的语文成绩意外跌落。母亲建议他翻开《唐诗三百首》中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句话照亮他心中的迷雾。他明白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重新站起的勇气。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后,期末成绩果然大幅提升。
如今,丁辰熙的书架上的书籍更多了,那本《唐诗三百首》仍放在最显眼位置,书页间增添了许多他自己的批注。最新一页上他写道:“书是迷茫中的明灯,妈妈是持灯人。如今我也学会了点亮自己的灯。”
书润了华年,而爱让书香代代相传。在这个数字时代,丁辰熙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亲子共读的价值永远不会过时。一本《唐诗三百首》,不仅滋养少年成长,更照亮家庭教育的方向。
点评
丁辰熙热爱读书,在书的滋养下,他拥有着丰富而宁静的内心。阅读让他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智慧与勇气。这种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使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深邃和宽广。每一本书都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他探索未知、挑战自我,促使他在学业、生活和未来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六安皋城中学南山校区团委书记 张海砚
(记者 黄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