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黄宾虹 己巳(1929年)作 畏斋雅集图 手卷
作者:黄宾虹 (1865~1955)
创作年代:己巳(1929年)作
尺寸:引首:23.5×71.5cm;画:23.5×150cm;跋:23.5×14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手卷
题识:己巳首夏,公鲁先生招饮寓斋,一时同集者十余人,各尽觞咏管弦之乐,余为写《畏斋雅集图》,聊纪盛事,画笔草草,不足登大雅堂也,因博一笑而已。宾虹。
钤印:黄质
鉴藏印:畏斋
引首:畏斋雅集图。癸酉(1933年)春初,公鲁先生属题,次庵曹铨。钤印:曹铨之印、次庵书画、研手古庼
刘公鲁题跋:癸酉(1933年)上元后一日,假朱氏气船游梁溪,舟中口占一截,即题卷首。此虽非雅集,亦独乐也。时春雪初霁,将至无锡南门,颠簸殊甚,几不成字。公鲁识,婢莲华融墨侍。一舸漂浮真泛宅,图书满载乐无涯。窥窗寒月如相媚,照我行吟去品茶。将至惠泉瀹茗。钤印:刘之泗、刘、公鲁
出版:1.《浙江四大家(三)》第154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2.《画艺论》第27-28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3.《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第68-69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黄宾虹《畏斋雅集图》手卷:1929年的文人雅集与笔墨实验
一、雅集纪事:文人交游的视觉档案
1929年首夏,黄宾虹应公鲁先生之邀参与了一场十余人的文人雅集,席间觞咏管弦之乐激发其创作《畏斋雅集图》。题识中“画笔草草”的自谦之辞,实为黄宾虹对文人即兴传统的致敬——这种“聊纪盛事”的创作动机,延续了明代吴门画派以画录事的传统,而“畏斋”鉴藏印(或为雅集主人斋号)与刘公鲁题跋中“图书满载乐无涯”的吟咏,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双重叙事:既记录欢聚,亦寄托独乐。
▲黄宾虹 己巳(1929年)作 畏斋雅集图 手卷(局部)
二、笔墨特征:金石入画的转型期实践
此作完成于黄宾虹艺术生涯的“师古变法”阶段(1920-1930年代),手卷形制(引首23.5×71.5cm,画心23.5×150cm)为传统雅集题材提供了叙事空间:
- 线条语言:钤印“黄质”与题识中“朴存”落款,暗示其对金石笔法的探索。黄宾虹曾提出“平圆留重变”五笔理论,此作山石勾勒的篆籀质感与树木点画的“屋漏痕”笔意,可视为理论雏形。
- 设色构图:设色纸本以淡赭、花青为主,疏朗的留白与人物点缀的密笔形成对比,呼应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构图理念。
▲黄宾虹 己巳(1929年)作 畏斋雅集图 手卷(局部)
三、题跋链:跨越四年的文脉接力
作品附1933年曹铨引首及刘公鲁题跋,形成时空交错的文本网络:
- 曹铨引首:“畏斋雅集图”篆书题签,钤“研手古庼”印,彰显金石学家身份,与黄宾虹的艺术追求形成学理呼应。
- 刘公鲁跋文:记录其乘船游梁溪时“春雪初霁”的即兴题诗,钤印“刘之泗”印证其收藏家身份。题跋中“婢莲华融墨侍”的细节,生动还原了传统文人创作场景。
四、市场与学术价值
该作品曾以RMB 40,000-60,000估价亮相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最终以347,200元成交(雅昌数据),远超预期。其价值支撑点在于:
- 出版著录:三次权威出版(如《虹叟书画集》)强化其真伪背书,尤其2014年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专辑的收录,凸显学术地位。
- 比较研究:与同年所作《金文七言联》(2025年估价38-48万元)相比,此卷因题跋文献的丰富性更具历史研究价值。
▲黄宾虹 己巳(1929年)作 畏斋雅集图 手卷(局部)
五、黄宾虹艺术史坐标中的意义
《畏斋雅集图》可视为黄宾虹从“白宾虹”向“黑宾虹”过渡的典型案例:
- 传统基因:雅集主题与手卷形制延续了《兰亭序》《西园雅集图》的文人画传统;
- 变革先声:草草笔墨中已见晚年“浑厚华滋”的积墨端倪,如远山的渍墨点染。
结语
这件手卷不仅是1929年一场雅集的视觉备忘录,更是黄宾虹融金石学于绘画的实验场。2025年,随着黄宾虹作品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参考其《黄山汤口》3.45亿元成交纪录),此类兼具文献性与艺术性的早期作品,或将引发新一轮学术关注与收藏竞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