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架无人机像蝗虫一样扑向俄罗斯! 今天凌晨,乌克兰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同时攻击俄罗斯13个州,连远在欧洲腹地的加里宁格勒飞地都第一次被炸了。
俄国防部说他们击落了221架无人机和导弹,列宁格勒州的石油港口被命中起火,莫斯科附近多个机场被迫停航。 这不是乌克兰第一次这么干了,就在前几天,俄罗斯才宣布一天击落了524架乌克兰无人机。
让人惊讶的是,乌克兰现在用的无人机成本只有5000人民币左右,而俄罗斯拦截一枚导弹就要花几百万美元。 这种仗怎么打? 西方还在背后不断给乌克兰送钱送技术,德国给了3.5亿美元,英国帮忙采购零部件。
乌克兰说他们马上就要每天生产100架无人机,专门打俄罗斯的炼油厂和军事基地。 俄罗斯这么大的国家,竟然被这些小无人机搞得焦头烂额,普京都没见过这种阵仗。
这场战争已经完全变成了无人机的较量,传统防空系统在低成本无人机群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俄军现在面临的防空压力非常大。乌克兰这次动用了221架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同时攻击13个地区,明显是想用饱和攻击的方式撕破俄罗斯的防空网。
这种狼群战术就是要让俄军的防空系统超负荷运转,总有一些能穿透防线。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成功了,列宁格勒州的普里莫尔斯克港口被命中,一艘船只起火,斯摩棱斯克的油库和卢甘斯克的无人机仓库也遭到袭击。
连莫斯科附近和罗斯托夫地区都发生了爆炸,卡卢加州国际机场不得不暂停所有进港航班。让人意外的是,乌克兰无人机首次攻击了加里宁格勒,这是俄罗斯在欧洲的飞地,以前一直相对安全。
俄军的防空系统表现其实不差,据称击落了221个目标,问题在于成本效益完全不对等。 乌克兰用的自杀式无人机成本只有5000人民币左右,而俄军拦截用的防空导弹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美元一发。
前几天还有23架无人机闯入波兰上空,北约出动了荷兰F-35、意大利台风战斗机、波兰F-16和美国F-35A,发射了30多枚空空导弹,只击落了3架无人机。 这种仗打得真是亏大了。
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能力正在西方支持下快速增长。 德国提供了3.5亿美元,英国负责采购零部件,帮助乌克兰生产数千架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及巡航导弹。
乌克兰方面宣称他们即将颠覆无人机战争格局,未来每天将生产100架自杀式无人机,专门 对付 俄罗斯所有炼油厂和军事基地。
这种持续不断的无人机袭击对俄罗斯构成了严重挑战。 俄罗斯总统普京恐怕都没见过这样的远程报复打击。
不过乌克兰的无人机打击指挥似乎还有问题,不是集中力量打击一个地方,而是天女散花般蜻蜓点水,这种打法效果可能有限。
扎波罗热核电站也成了袭击目标。 核电站通讯部主任表示,乌克兰对核电站附近设施的频繁攻击构成核安全的直接风险。
9月11日,核电站的教学训练中心遭到乌克兰自杀式无人机攻击,虽然没有人员受伤,但这种行为非常危险。
俄军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缺乏可靠的防空体系。 经过三年战争,俄军损失了大量训练有素的防空系统专业人员。
操作现代化的防空导弹系统,生产大量防空武器,部署大量防空阵地,不是靠战争动员就能彻底解决的。
一千多公里的战线需要大量防空部队,而且还要重点防卫莫斯科,俄罗斯国内很多地方确实处于不设防状态。
乌克兰就是想靠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打击俄罗斯的能源系统,这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这种无人机战争已经成为新常态。 俄军也在使用类似战术,不久前才向乌克兰发射了810架无人机,创下开战以来最高纪录。
无人机不再只是简单的侦察工具,而是变成了改变战争形态的关键武器。 它们尺寸小、价格低、操作容易,却能执行高风险任务,比如精确打击和电子干扰。
乌军通过持续消耗俄防空系统,为无人机创造了“安全走廊”,让低成本技术发挥出巨大威力。 俄军则利用大规模无人机群实施饱和攻击, overwhelm 敌方的防御体系。
这种战术不仅高效灵活,还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让战争变得更加“智能化”。 专家指出,无人机正重塑现代战场的规则。
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攻防战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2025年3月11日,俄罗斯曾宣布击落337架乌克兰无人机,创下单日拦截量最高纪录,被称为“无人机海啸”。
现在双方都在不断提升无人机技术和战术。 乌军通过多重手段破解俄军电磁封锁,FPV无人机采用双频段跳频技术,结合加密模块,将俄军电子战成功率从70%大幅压降至30%。
针对GPS信号欺骗,乌军无人机集成惯性测量单元与视觉导航系统,即使在通信信号中断时,仍能通过机载传感器构建环境地图维持飞行。
俄军也在改进反制手段,使用“寻衅者”激光系统,可在5公里内以360度无死角光束烧毁无人机光电设备,单次拦截成本仅0.5美元,已成为低空蜂群的致命克星。
还开发了“分层响应”机制,当监测到无人机集群来袭时,电子战系统优先实施软杀伤,对未被压制的目标再启动防空导弹实施拦截,最后由“飞网”捕捉系统等物理阻隔手段进行末端补漏。
这种“先软后硬”的战术组合,使在一次打击的千余架无人机中,68%通过电子干扰迫降,29%被防空火力摧毁,3%由激光武器补射。
俄军还使用“智能协同”作战模式,“季夫诺莫里耶”系统与“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形成400公里全域干扰覆盖。
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拦截行动中,“克拉苏哈-4”通过GPS信号模拟欺骗战术,将47架无人机引导至预设的火力范围内,实现“干扰-诱骗-拦截”的闭环作战。
还设置假目标和角反射器,诱导乌军无人机攻击无效目标,在一次突袭中,约30%的无人机被假目标吸引而偏离真实目标。无人机战争的成本不对称性越来越明显。 俄罗斯无人机单价约2万美元,而乌克兰使用的“爱国者”导弹每枚成本高达400万美元。
成本差距使得乌克兰在“拦截”与“反制”间难以平衡。即使有较高的拦截率,在绝对数量面前,大规模集群空袭仍会造成破坏。
俄方的无人机产能正在扩张,未来可能每天发射还多。 乌克兰虽然研发出“地狱”无人机导弹,射程达700公里,但在西方援助疲软、本土军工遭重创的背景下,难以扭转战场劣势。
这场无人机大战不仅发生在俄乌之间,也成为西方测试反无人机技术的平台。美国援助的NASAMS防空系统通过改装空空导弹实现了地面部署;乌克兰则尝试将俄制“山毛榉”与北约导弹拼接制造所谓“缝合怪”防空系统。
俄方也在加快无人机升级。 喷气动力“见证者-238”飞行速度可达600公里每小时,最高飞行高度接近9000米,雷达参数与巡航导弹相似,使乌方现有防空手段难以应对。
要有效拦截这类目标,必须依赖战斗机或高端防空系统,但这些系统成本高昂、数量有限,乌军难以大规模配备。
无人机战争的规则已经被彻底改写,传统军事强国依靠昂贵战机拦截低成本无人机的时代正在逝去。 每个价值5000人民币的无人机如今需要价值600万美元的导弹去拦截,这种游戏已经完全改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