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否需一辈子服药”是许多患者和家属极为关注的焦点。其实,答案并不绝对,通过科学应对,很多人有机会减少对药物的依赖,甚至阶段性停药。
药物:从控制到辅助的角色转变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在躁狂时往往会精力过剩、冲动行事,抑郁时又会陷入低落、丧失动力。这种情绪的剧烈变化,会让大脑的神经调节机制陷入混乱。药物的作用,就是帮助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让情绪的波动幅度减小,逐渐回归到相对平稳的状态。
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在症状得到控制后,若能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复发的几率会显著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终身与药物相伴。当患者情绪稳定达到一定时长,比如连续数月没有出现明显的躁狂或抑郁症状,能够正常地开展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并且生活中没有遭遇重大应激事件引发情绪再次失控时,医生就会开始评估是否可以逐步减少药物剂量。
停药:多方协同的谨慎决策
停药不能由患者个人随意决定,而是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谨慎过程。医生会凭借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其近期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日常行为表现等,同时结合一些简单的身体检查,综合判断是否具备减药条件。
家属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与患者朝夕相伴,能够更细致地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比如,当发现患者连续几天出现睡眠问题,或者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时,及时提醒患者复诊,与医生沟通情况。这种家庭层面的关注和监督,能为医生的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减药方案。
停药后:健康生活与心理支持的双重保障
即便成功停了药,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仍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巩固康复成果。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让身体的生物钟保持稳定,这有助于维持情绪的平稳。适度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也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物质,改善心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患者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掌握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正确认知:打破“终身服药”的误区
双相情感障碍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在其中起到的是阶段性控制症状的作用。随着治疗的推进和患者自身状态的改善,药物的需求会逐渐降低。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有效的心理调节,不仅减少了发病次数,甚至实现了长期无症状生活。
关键在于患者要正确认识这种疾病,不要因为害怕被歧视而逃避治疗,也不要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发现自己有情绪方面的异常,应及时干预。
双向情感障碍并非意味着终身与药物为伴,很多人都有摆脱药物长期束缚的可能,最关键是需要科学的治疗、家庭的支持以及患者自身的努力多方发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