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与罗斯托克大学牵头的国际团队,首次在实验室里捕获并观测到了液态碳。
这种状态的碳,既不是黑不溜秋的石墨,也不是耀眼昂贵的钻石,而是一种在地球表面几乎不存在、只在行星深处或核聚变反应堆里才可能短暂出现的“临界物质”。
这一次,人类又把科学的手,伸进了常规认知的边界之外。
为什么液态碳这么神秘?常压下,碳根本没有液态,加热直接升华,变成气体。
要想让碳变成液体,得把它塞进极端高压和约4500℃的高温环境,这也是所有已知物质里“最难化”的一种。
所以,液态碳一直存在于理论和模拟里。人们猜测它的结构,推测它的熔点,却没人真正见过它是个啥样。
科学家们甚至怀疑,行星内部和核聚变反应堆里流动的“黑色液体”,会不会就是这种液态碳。
这次实验,堪称物理极限的“闪电快门”。研究团队把英国DIPOLE100-X高功率激光器和欧洲XFEL超短X射线激光器“绑”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实验平台。
激光器发射超高能脉冲,像锤子一样猛砸固态碳样品,瞬间(纳秒级!)把它压成液体。
XFEL的X射线像极其短暂的照相机闪光灯,精准“抓拍”下那一瞬间液态碳的原子结构。
每次实验持续几秒,但科学家们要做成百上千次,调整压力、温度和拍照时机,把每一帧拼成固-液转变的“高清慢动作电影”。
钻石结构,藏在液体里
液态碳的结构,它并不是乱七八糟的“液体”,而是和固态钻石惊人相似。测量发现,每个碳原子周围还是有四个最近邻配位,和钻石的四面体结构如出一辙。
这就像水分子在液态下依然保持氢键网络一样,液态碳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留了“钻石的灵魂”。
正如项目负责人、罗斯托克大学的多米尼克·克劳斯教授所说:“我们第一次通过实验真正看到了液态碳的结构,这验证了理论预测,也说明液态碳是一种非常特殊、结构复杂的液体。”
这样的发现意义重大:不仅替物理学家“正名”了几十年的模拟推测,更揭示了碳在极端条件下的独特偏好,即便环境多么恶劣,碳原子还是“恋旧”地保持类钻石的有序结构。
这次实验还有一项突破,就是首次通过实验精确测定了碳的真实熔点。
过去,各种理论模型对于碳到底哪一刻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分歧极大,这严重影响了行星内部结构建模和核聚变工程设计。
有了这一实验数据,地球和类地行星深处的物质分布、热传导机制、甚至磁场生成模型都会更靠谱。对于核聚变反应堆的安全与优化,也有了更直接的参数依据。
液态碳的真实面目一旦揭开,影响远不止基础物理学。
行星科学:巨行星、超级地球内部有可能大面积存在液态碳,对行星演化和磁场机制至关重要。
能源技术:核聚变堆极端环境下的碳材料行为,直接关系到聚变装置的寿命和效率。
新材料探索:理解碳在极端状态下的“变身”,可能为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领域带来全新材料路线。
更重要的是,这一套实验技术本身,就像一套“高压显微镜”,给科学家打开了探索其他极端物质(比如中子星表面或者超新星爆发时的状态)的新大门。
欧洲XFEL实验站负责人乌尔夫·扎斯特劳博士一语道破:“我们现在有了一整套工具箱,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精确表征物质。”
随着自动化实验和数据处理效率提升,原本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测完的数据,未来可能几秒钟就能拿到。
这样一来,大规模极端物质状态的实验筛查将成为现实,材料科学和高能物理的研究效率会有质的飞跃。
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靠想象力,而是靠不断拓展实验的边界。这一次,人类用极致的技术手段,终于捕捉到了液态碳,这个在自然界中短暂一现、极其难得的“钻石伪装者”。
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一次里程碑,也为我们未来理解宇宙、设计新技术提供了强大工具。液态碳现身,背后是对极端自然的敬畏和探索,也是人类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共同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