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身体深处,胆囊或胆管里,悄悄长出了一些“石头”,这些不速之客——胆结石,绝非善类。胆石症,说白了就是胆囊或胆管里长了石头。这些石头可大可小,小到像沙子藏得严实,大到像蛋黄清晰可见。别小看它们,疼起来翻江倒海不说,万一堵死了胆道,麻烦就大了。胆囊炎、黄疸,甚至要命的胰腺炎都可能找上门,是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体更是胆石症的“重灾区”。那么为什么岁月这把刻刀,偏偏更容易在老年人的身体里刻下这些石头呢?
先搞懂:胆汁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要深入理解胆石症为何“青睐”老年人,首先需要认识其形成的核心物质——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其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以及水和电解质。所以我们的胆不是分泌胆汁的,而是储存胆汁的地方。在健康的生理状态下,这三者(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维持着精妙的动态平衡:胆汁酸如同高效的“溶解剂”,确保胆固醇处于溶解状态,防止其沉淀析出;而胆色素则赋予了胆汁特有的色泽,保障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然而,一旦这种精妙的平衡被打破,或者胆汁的顺畅排出受阻,胆石症的“种子”便找到了萌发的土壤。具体而言,当胆汁成分比例失调——例如胆固醇含量过高,超出了胆汁酸的溶解能力上限,或者胆汁因排出通道不畅而长期淤积在胆囊或胆管内时,那些过饱和的成分就会像盐水在蒸发后析出盐粒一样,逐渐沉淀、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淀物不断变硬、增大,最终固化成形形色色的胆结石。在临床实践中,这种因胆固醇代谢失衡而引发的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占比高达80%。
一颗英雄胆也怕岁月之累,老人胆的力不从心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联想到体重超标、脂肪代谢异常人群的高风险——这确实源于其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加剧了胆汁成分失衡的可能。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很多看似没有明显代谢问题的老年人,也会成为胆石症的高发人群?答案就是在年龄带来的胆囊功能自然衰退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胆囊如同失去弹性的老旧皮球,收缩功能显著减弱,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这直接导致胆汁在胆囊内的滞留时间常常超过12小时。长时间的滞留使得胆汁中的水分被胆囊壁过度重吸收,胆汁浓度不断攀升。原本在正常浓度下保持溶解状态的胆固醇等成分,此时便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并析出结晶,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理化学环境。
不仅如此,老年人还常面临胆汁排出路径上的“路障”。诸如胆管狭窄、胆囊息肉,或是既往胆道感染治愈后遗留的瘢痕组织,都会像管道内的障碍物一样,阻碍胆汁的正常流动和排出。淤积的胆汁在胆管内不断被浓缩,进一步延长了成分沉淀、聚集和结晶的时间窗口,使得胆石症的发生几乎成为大概率事件。
肝胆湿热与肝郁气滞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和咱们日常的“吃”与“气”关系很大。长期爱吃油腻、甜腻、重口味的大鱼大肉(肥甘厚味),身体消化不掉这些“油水”,就容易在体内积攒“湿垃圾”。这些“湿垃圾”堆久了,就像夏天捂着的剩菜会馊一样,慢慢就变成了“湿热”。
另一方面,如果总是心情郁闷、爱生闷气、压力大,会让负责胆汁流动和情绪调节的肝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导致全身的“气”堵住了(气机受阻)。气一堵,不仅淤血会容易出现,憋着的这股闷气本身还会“生火”(气郁化火)。
这些湿热瘀浊交织,最终淤积于胆道,使得胆腑气机壅塞不通。如同河流被淤泥和杂物堵塞,胆道不通,湿热浊邪持续煎熬胆汁,日积月累,便逐渐凝结成石。因此,在中医辨证中,肝胆湿热是老年胆石症极为常见的证型,临床上也常与肝郁气滞相伴出现。
名医医案:疏肝利胆,方能肝胆相照
将理论付诸实践,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尤为宝贵。邱健行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愈五十载,擅治胆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湿热胆石症患者兼有肝郁气滞情况者居多,邱教授以“疏肝利胆”为治疗方法,自拟胆石方灵活运用于胆石症、胆囊炎等见肝胆湿热证候兼肝郁者,效果显著。(具体请看病案首诊方)
《黄帝内经》有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胆这对木之脏腑“好伙伴”,必须配合默契,身体才能舒畅。
2018年10月,58岁的一位女士带着困扰她三年多的右上腹疼痛找到了邱教授。说自己这疼痛最近一周加重了,让她寝食难安。李女士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容易生闷气,饮食上也偏爱肥腻厚重的食物。三年前一次饱餐后,她的右上腹就开始了反复疼痛,当时检查发现是胆囊炎伴有多发的小结石,做了ERCP手术(一种内镜下的胆道治疗,主要用于清除胆管内的结石、疏通堵塞的胆道)后疼痛缓解了。没想到,一周前因为没忍住又吃了些油腻的东西,熟悉的右上腹胀痛再次袭来,还伴随着恶心欲吐,但无发热腹泻,口干口苦,纳眠差,小便黄,大便难排,平素便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查彩超发现:脂肪肝,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约4×5毫米左右。其舌红苔黄腻,脉滑。
邱教授分析这位女士的病情,思路非常清晰:常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湿热邪气在体内积聚,堵塞了胆腑,时间久了,这些湿热凝结就成了石头。同时,她爱生闷气的性格导致了肝气郁结,肝气长时间得不到疏泄,郁积久了就容易化热。舌象和脉象都印证了体内湿热内蕴的状态。同时肝气郁滞还会影响到脾胃(肝木乘脾土),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变差,水湿停聚。湿阻中焦,胃口就不好;影响下焦,要么腹泻要么便秘。李女士的情况是肝郁化热,加上胆石堵塞,所以表现为右上腹痛、口干口苦(胆火上逆)、小便黄(湿热下注)、便秘(热伤津液),甚至因为热邪扰动了心神而失眠。最终,邱教授下了中医诊断:胁痛,症属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治法:清热祛湿,疏肝理气,排石助运。
治疗的方向很明确,既要清除肝胆的湿热,也要疏通郁结的肝气,同时还要帮助排出结石。于是邱教授开出了首诊的方子。
首诊方剂:胆石方:柴胡12g,郁金18g,赤芍18g,枳实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0g,虎杖30g,火麻仁30g,肉苁蓉20g,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此方剂来源胆石方由《伤寒论》“四逆散”加减化裁而来。四逆散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能疏肝解郁、理脾透邪,对四肢不温、腹痛下利等阳郁厥逆证有效,也可治疗胸胁闷痛、腹痛满闷等肝郁证。在临床上,四逆散可谓是应用广泛,对内科、妇科、外科尤其是消化系统上,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均有良效,常用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囊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脾不调、肝郁症者。同时现代药理学表明,其应用于胆石症取决于四逆散有修复肝损伤的功能,使胆汁及胆盐成分排出量增多,促进排石。
首诊时患者以肝郁湿热邪实为主,急则治其标,故治疗原则以驱邪为主,治以疏肝利胆,清湿热,排石利胆,故邱教授予胆石方加减治疗。方中柴胡、枳实、郁金利胆理气、疏肝解郁,为君药,是邱教授多年临证的经验用药;金钱草可利胆溶石、鸡内金化坚消石又不伤正,为臣药,两者合用可加强排石;赤芍、虎杖可清热凉血化湿;火麻仁、肉苁蓉可润肠通便,使邪有出路。
二诊:10月24日,患者诉腹痛减轻,饱餐后仍有少许疼痛,胃口欠佳,口干加重,大便通畅,舌红,苔黄,脉弦,上方去虎杖,加山楂、神曲、沙参各20g,14剂,服法同前。
此时患者大便已通,大部分邪热已消,损耗阴液,口干加重,故加沙参益气健脾生津,加神曲、山楂消食和胃,去虎杖防苦寒太过。
三诊:1月后患者诉无明显腹痛,胃口佳,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苔薄黄,脉弦。复查彩超提示脂肪肝,胆囊结石明显减少。处理:前方去山楂、神曲、肉苁蓉,加四君子汤14剂以扶正治疗。
患者在三诊时处于邪正交争之时,正偏虚,可见小便清长以及大便烂等正气伤等症状,故应当扶正祛邪,加四君子汤温中健脾而不过于温燥。
温馨提示:排石需结合结石大小来决定,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请大家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分清体质和辨证用药。
1、3月后随诊发现患者均无腹痛不适,其余症状良好,半年后复查彩超提示仍存在脂肪肝,但未发现胆囊结石,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嘱其注意清淡饮食,适当增强锻炼,不适随诊。
老年朋友们想护好胆、远离胆石症,日常做好这几件事就很关键
饮食上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补充优质蛋白,每天喝够水,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甜饮料和辛辣刺激的东西,不给胆汁添负担。
情绪上别为小事烦心,多和家人聊聊天,避免情绪郁积。至亲之人之间不要说气话,更不要不说话。出门散散步,听听戏曲,哪怕是早起去逛逛早市都是极好的,让心情常舒展,肝气顺了胆管才通畅。
作息一定要规律,三餐定时吃,尤其别忘吃早餐,让胆不用额外加班。
要是平时右上腹隐隐疼、口干口苦,记得及时去医院,有结石的话遵医嘱复查,别自己乱吃药,做好这些,就能帮胆减负,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