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血压,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个“数字问题”,只要想办法将血压数值降得更“好看”就够了。实际上,高血压是心血管病进展的起点之一,如果置之不理,可能造成血管及心、脑、肾等多个器官损害。《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显示,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约50%的心血管病发病和20%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
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降压,健康生活呢?
什么是高血压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它日夜不停地搏动着,让血液在循环器官内流动,源源不断地为全身细胞提供“养料”。当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作血压。平时我们所说的血压是指右上臂肱动脉的血压。
血压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是将营养和氧气输送到全身的动力。因此,有血管经过的部位,都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在临床上,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来说,降压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慢性肾病、眼底病变、外周血管疾病等。
有的患者会问:“我没出现什么症状,也没感觉不舒服,是不是说明血压不高,不用治疗呢?”需要明确的是,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血压高低并不一致,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大多数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引起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才发现高血压。有些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部发紧、耳鸣、走路像踩棉花等症状。当高血压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即短期内血压骤增,出现头痛、烦躁、伴有或不伴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不全的症状。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低血压就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三驾马车”是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患者应控制钠盐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能随意减药、加药或停药;平时做好血压监测,并定期复诊。
测量血压有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知晓自己的血压。根据不同的测量环境,血压可以分为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很多患者认为,在医院测的血压更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在医院时情绪会更加紧张,加上环境比较嘈杂,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血压往往比平时更高。因此,从高血压的长期管理来说,我们推荐患者做好家庭自测血压。具体方法如下:
1.保持房间安静,温度适宜。测量血压前30分钟应避免吸烟、摄入咖啡因或运动。可放松3~5分钟后再进行测量,避免憋尿。
2.测量血压时,患者可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面,背部有支撑为好。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手臂裸露并静置于桌面,血压计袖带的中心与心脏平齐。尽量脱掉较厚的衣服,注意不能将衣袖挽到袖带上。测量血压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与他人交谈。
3.第一次测血压时,最好测量双上肢血压,如果两侧血压差在20/10毫米汞柱以上,那么,之后测量血压时应以测量值相对较高的那只手臂为主。如果两者差异不大,则两只手臂都可进行血压监测。
4.在初诊或进行药物调整时,患者可以每天测血压,最好在不同时间点(如清晨服药前、晚上睡觉前、午餐后1至2小时等)测量2~3次血压,取平均值,以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如果血压状态平稳,没有不适症状或未进行药物调整,患者也应做好监测,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
用药误区知多少
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对于用药存在误区。
误区1:长期服用降压药会导致低血压
有些患者认为,每天服用降压药,日积月累,血压就会越降越低,最终引起低血压。实际上,如果不改变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遵医嘱规范用药,我们可以让血压“稳定达标”并维持这个状态,而不会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误区2:服用降压药有副作用,血压降下来就停药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会伤肝、伤肾等。其实,大部分降压药是非常安全的,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其副作用是可控的。患者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副作用而拒绝服药或自行停药。
误区3:发现漏服降压药,应加倍服药
在生活中,漏服降压药物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患者不必过于紧张。药物有一定的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药物在体内代谢,还会停留较长一段时间。偶尔漏服一次药物,虽然达不到降压所需的血药浓度,但药效仍然可以维持,不会让您的血压变得特别高。
对于短效降压药,如果漏服时间在两次服药间隔的1/2以内,患者可按原剂量补服,下一次照常服药即可;如果漏服时间超过两次服药间隔的1/2,则不再补服药物,下一次照常服药。长效降压药的半衰期较长,如果漏服,下一次正常服药即可。千万不能加倍使用降压药,否则可能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误区4:坚持服药就好,不用定期复诊
有些患者看自己的血压控制得还不错,就认为不用定期复诊了,这也是一个误区。通过定期复诊,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您的病情进展,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高血压,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过度焦虑。希望广大患者都可以科学降压、健康生活!
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李建平
编辑:王千惠 穆薪宇 于洋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